《秋夜雨 其二》

时间: 2025-01-06 08:11:19

千秋佳话听巴山,诗借风云尽可删。

而我朅来吟七字,却因清切片时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秋佳话听巴山,诗借风云尽可删。
而我朅来吟七字,却因清切片时閒。

白话文翻译:

千秋的佳话都在巴山传颂,
诗句借助风云的变化可以随意删减。
而我这次静心吟咏七言诗,
却因那清幽的片刻时光而得以畅快。

注释:

  • 千秋佳话:指流传千年的佳作或佳话。
  • 巴山:指四川的巴山,著名的风景名胜,古代文人常以此作为诗文的题材。
  • 诗借风云尽可删:诗歌的内容可以因风云变化而有所删减,表达诗人对诗歌创作自由的态度。
  • 朅来:指来到,这里用作“我来到”。
  • 七字:七言诗,古代诗歌的一种格式。
  • 清切:清晰而又切合。
  • 片时閒:短暂而闲适的时光。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巴山”常用于表达自然的壮阔和人文的积淀,许多古代诗人将其作为抒发情感的背景。诗中提到的“风云”也隐喻了时事和变迁,表明诗人在创作时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1711-1799),即清代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其诗词创作风格清新典雅,常表现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的热爱。弘历在位期间,国家稳定,文人活动频繁,促进了文艺的发展。

创作背景:

《秋夜雨 其二》创作于乾隆年间,正值清代中期,国家繁荣,社会安定。诗人在秋夜的雨中,感受到宁静与清幽,因而吟咏出此篇诗作,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秋夜的静谧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开篇即以“千秋佳话听巴山”引入,既表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也暗示了诗人对自身创作的期待与追求。接下来的“诗借风云尽可删”则表达了诗歌创作的自由与多变,仿佛在说,真正的诗歌应当是随心而作,可以因时而变。最后两句“而我朅来吟七字,却因清切片时閒”则回归到诗人自身,强调了在宁静时光中,诗人享受创作的过程。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诗人的个体体验,也显现出诗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深刻哲理。

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与自我的深刻思考。通过对秋夜雨的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外在的景象,更深化了内在的情感,形成了诗歌的独特韵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千秋佳话听巴山”:诗人借巴山的美丽传说引出对文化的思考。
    • “诗借风云尽可删”:强调诗歌的自由性和流动性,反映了对艺术创作的洒脱态度。
    • “而我朅来吟七字”:表明诗人此刻的心境与创作方式。
    • “却因清切片时閒”:在清幽的片刻中,诗人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和宁静。
  •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次句形成对比,展现诗人对历史与创作自由的思考。
    • 比喻:将风云比作诗歌创作的多变,暗示外部环境对创作的影响。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在宁静时光中,诗人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与自由心境,反映出诗人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认知。

意象分析:

  • 巴山:象征着自然的美与历史的积淀。
  • 风云:代表时事变化与创作灵感的流动。
  • 七字:象征着诗的形式与传统,体现了对古典诗歌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巴山”主要象征什么? A. 历史
    B. 自然
    C. 文化

  2. “千秋佳话”指的是: A. 诗歌
    B. 历史故事
    C. 个人经历

  3. “诗借风云尽可删”是强调诗歌的: A. 固定性
    B. 自由性
    C. 复杂性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思念之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 李白的《夜泊牛津》则通过夜晚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秋夜雨 其二》的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 《弘历与清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