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
时间: 2025-01-01 14:26: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
作者:苏轼
麦穗人许长,谷苗牛可没。
天公独何意,忍使蝗虫发。
驱攘著令典,农事安可忽。
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
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
苟无百篇诗,何以醒睡兀。
初如疏畎浍,渐若决澥渤。
往来供十吏,腕脱不容歇。
平生轻妄庸,熟视笑魏勃。
爱君有逸气,诗坛专斩伐。
民病何时休,吏职不可越。
慎无及世事,向空书咄咄。
白话文翻译
麦子成熟时人们都希望能够丰收,但稻谷的苗子却可能被牛踩踏。天公你究竟意欲何为,怎么忍心让蝗虫肆虐?驱赶蝗虫的法令已经颁布,农事怎么能轻视?我的仆人已经磨破了手掌,我的马也变得虚弱无力。飞翔的蝗虫渐渐减少,我的力气也已耗尽。如果不写下百篇诗篇,怎么能让我从沉睡中醒来?刚开始像是稀疏的田埂,后来却变得像决堤的水流。来来往往的公差们,我的手腕已经痛得无法休息。平生我曾轻视那些平庸无能的人,今天却只能对他们冷笑。爱你有逸气,诗坛上专门斩杀那些虚妄的言辞。民众的病痛何时才能结束,官吏的职责不能越界。小心别触及世事,徒然书写一些空话。
注释
- 麦穗:指小麦的穗,成熟后可收割。
- 谷苗:指谷类植物的幼苗。
- 天公:指天,古人常称天为“公”。
- 忍使:怎么忍心让……。
- 蝗虫:一种对农作物危害极大的昆虫。
- 驱攘:指驱赶。
- 胼胝:指手掌磨破,生茧。
- 筋力:指力量。
- 咄咄:空洞的言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擅长豪放与婉约,作品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生活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苏轼在这首诗中,借助赵郎中的捕蝗之事,表达了对农业灾害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切。在当时,蝗虫肆虐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农民的生活困苦,作为官员的赵郎中对此十分关注。诗中流露出对民众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官员职责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蝗虫泛滥的情景,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关注和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开篇以“麦穗人许长,谷苗牛可没”引入,既表现了丰收的期盼,又暗含了蝗虫对农作物的威胁。天公的不公正引发了诗人的疑问,显示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对广大农民的关心。
诗中反复提到的“驱攘著令典”, “农事安可忽”,表明了诗人对农事的重视,强调了农民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诗人自我反思,感慨自己虽身为文人,但在这样大的灾难面前也无能为力,甚至觉得自己写诗无用。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诗人用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感情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表现了文人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与担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麦穗人许长,谷苗牛可没:表达了人们希望丰收的愿望,但也暗示了丰收可能面临的威胁。
- 天公独何意,忍使蝗虫发:质疑天意,表现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
- 驱攘著令典,农事安可忽:强调农事的重要性,暗示不应轻视。
- 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运用对比,表现了诗人及其仆人在劳作中的辛苦。
- 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描绘了蝗虫减少的情景,暗示诗人的疲惫。
- 苟无百篇诗,何以醒睡兀:表达了写诗的重要性,诗歌是诗人思想的寄托。
- 初如疏畎浍,渐若决澥渤:用形象的比喻描绘蝗虫泛滥的情况。
- 往来供十吏,腕脱不容歇:显示了官吏工作繁忙,无法休息的状态。
- 平生轻妄庸,熟视笑魏勃:对平庸的嘲讽,反映了诗人的自我认知。
- 爱君有逸气,诗坛专斩伐:表达了对朋友的欣赏与对诗坛现状的反思。
- 民病何时休,吏职不可越: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呼唤官员的责任感。
- 慎无及世事,向空书咄咄:告诫自己要关注现实,避免空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腾渐云少”,将蝗虫的飞行比作云彩,形象生动。
- 对仗:如“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天公拟人化,表现对自然的感叹。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蝗虫泛滥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农业、民生以及官员职责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抒发了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与担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蝗虫:象征着自然灾害,影响农民生计。
- 麦穗、谷苗:代表着农业生产与丰收的希望。
- 天公:象征着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
- 诗歌:象征着文化与思想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天公”指的是? A. 人
B. 自然
C. 官吏
D. 诗人 -
诗的主题主要关注的是? A. 自然景色
B. 民生疾苦与社会责任
C. 个人情感
D. 历史事件
答案
- C. 苏轼
- B. 自然
- B. 民生疾苦与社会责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 《赤壁赋》 - 苏轼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民生困苦的关注,背景是安史之乱后的动荡。
- 李白的《将进酒》: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豪放,关注的是个人的生活态度,与苏轼诗中的社会责任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