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双调)》
时间: 2024-09-19 21:26: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定风波(双调)
作者: 张先
素藕抽条未放莲。
晚蚕将茧不成眠。
若比相思如乱絮。
何异。
两心俱被暗丝牵。
暂见欲归还是恨。
莫问。
有情谁信道无缘。
有似中秋云外月。
皎洁。
不团圆待几时圆。
白话文翻译:
全文翻译:
嫩藕刚抽出嫩条,尚未开放莲花。
傍晚的蚕在织茧,却无法入眠。
若将这份相思比作乱飞的絮,
又有什么区别呢?
两颗心都被暗线牵引着。
短暂相见后,想要归去,却又充满怨恨。
不要问,有情的人谁能相信这无缘的说法。
这就像中秋时节,云外的明月,
皎洁而清亮,
但不知何时才能团圆。
注释:
- 素藕:指嫩藕,象征未成熟的爱情。
- 晚蚕:傍晚时分的蚕,暗示焦虑和不安。
- 相思: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 乱絮:比喻思绪混乱,像风中飘散的絮状物。
- 暗丝:隐秘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 团圆:象征着圆满与幸福的相聚。
典故解析:
- 中秋云外月:中秋节是团圆的象征,而“月”则代表着思念与希望。此句用以表达诗人对团圆的渴望,与无法实现的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公瞻,号天池,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小令与长调,作品风格清新婉约,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定风波》写于诗人对爱情的思索和对团圆的渴望,反映了宋代社会对情感的关注与思考。
诗歌鉴赏:
《定风波》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揭示了爱与思念的复杂性。开篇以“素藕抽条未放莲”引入,轻柔的意象传递出未成熟的感情,似乎在暗示着爱情的脆弱与期待。接下来,诗人将自己的思念比作“乱絮”,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与焦虑。这里的“晚蚕将茧不成眠”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象征着对所爱之人深切的思念与无法入眠的困惑。
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提到“暂见欲归还是恨”,表现出短暂相见带来的矛盾与痛苦,心中的爱恨交织,让人感到无奈。最后两句“有似中秋云外月,皎洁。不团圆待几时圆”则以月亮的明亮与团圆的渴望作为结尾,既是对情感的期盼,也带有一丝无奈和悲伤。
整首诗在情感的描绘上层次分明,既有细腻的描写,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情感的探究。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素藕抽条未放莲:描绘了春天的生机,象征着新的开始。
- 晚蚕将茧不成眠:表现了思念的焦虑与不安。
- 若比相思如乱絮:将相思比作无序的絮,体现了思念的纷乱。
- 何异两心俱被暗丝牵:两颗心被无形的牵挂所束缚。
- 暂见欲归还是恨:短暂相聚后的离愁别绪,充满怨恨。
- 莫问有情谁信道无缘:对爱情的无奈与对无缘的质疑。
- 有似中秋云外月:月亮象征团圆与美好,但又在云外,寓意遥不可及。
- 皎洁不团圆待几时圆:期盼团圆,却不知何时能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相思比作“乱絮”,形象生动。
- 拟人:晚蚕的“将茧不成眠”赋予了情感。
- 对仗:如“暂见欲归还是恨”,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爱情的无奈与美好,表现出对团圆的渴望与对分别的痛苦,深刻反映了人们在情感上的脆弱与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素藕:象征爱情的纯真与脆弱。
- 晚蚕:象征思念的焦虑与不安。
- 中秋月:象征团圆与希望。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爱情与家庭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素藕抽条未放莲”中的“素藕”指什么? a) 藕的成熟阶段
b) 嫩藕
c) 干藕 -
“有似中秋云外月”中,云外的月象征着什么? a) 圆满与幸福
b) 思念与渴望
c) 失落与遗憾 -
诗中提到的“晚蚕”象征什么? a) 焦虑与不安
b) 幸福与团圆
c) 平静与安详
答案:
- b) 嫩藕
- b) 思念与渴望
- a) 焦虑与不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张先的《定风波》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无奈,但张先更侧重于情感的复杂性,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女性对爱情的敏感与执着。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全集》
- 《词源与词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