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道调宫)》

时间: 2024-09-19 21:26:28

泛泛春船载乐,溶溶湖水平桥。

高鬟照影翠烟摇。

白纻一声云杪。

倦醉天然玉软,弄妆人惜花娇。

风情遗恨几时消。

不见卢郎年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道调宫)

泛泛春船载乐,溶溶湖水平桥。
高鬟照影翠烟摇。白纻一声云杪。
倦醉天然玉软,弄妆人惜花娇。
风情遗恨几时消。不见卢郎年少。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船只轻轻荡漾,载着悦耳的乐声,湖面如镜,桥影朦胧。
高髻的女子映照着湖水,翠烟摇曳。轻纱一声如云飘渺。
沉醉于自然的温柔,精心打扮的人儿惹人怜惜。
那份风情和遗憾,不知何时才能消散?再也看不见年轻的卢郎。


注释

  • 泛泛:轻轻地、缓缓地。
  • 溶溶:形容水波平静、柔和。
  • 高鬟:指女子的高髻,古代女子常将头发盘成髻。
  • 翠烟:青绿色的烟雾,形容环境的朦胧。
  • 白纻:白色的轻纱,古代女子常用此装扮。
  • 倦醉:疲倦而陶醉。
  • 天然玉软:形容自然的柔软美好。
  • 弄妆:指打扮、化妆。
  • 风情遗恨:指对往事的情感和遗憾。
  • 卢郎:指的是年轻的情郎,可能是指特定的历史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公权,号阮亭,宋代词人,因其词风清丽、婉约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风格影响后世。张先的生活经历丰富,曾任职于多地,目睹了南宋初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西江月》创作于张先的晚年,反映了他对青春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过往情感的缅怀。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女子的柔情,表现出一种浓郁的忧伤与惆怅,暗含对年少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西江月》通过典雅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日的美景与内心的惆怅。诗的开头“泛泛春船载乐,溶溶湖水平桥”,描绘了一个恬静的春天场景,船只轻轻荡漾,湖面如镜,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笔触转向内心的情感,尤其是对过往青春的怀念和对遗憾的感慨。高髻女子的形象与“白纻”轻纱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妩媚,然而“倦醉”与“惜花娇”则流露出一种疲惫与无奈。

最后的“风情遗恨几时消”更是点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不安,让人感受到那种对青春时光的无尽追忆和对失去的深深遗憾。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外在的自然美,又有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敏感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泛泛春船载乐,溶溶湖水平桥:春天的船只轻轻荡漾,湖面平静如镜,反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 高鬟照影翠烟摇:高髻女子的身影在湖面上摇曳,增添了女性的婉约之美。
  • 白纻一声云杪:轻纱飘动间,似乎有云朵轻声掠过,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 倦醉天然玉软:沉醉于美好的自然之中,感受到一种柔软的幸福,表现出对这一刻的珍惜。
  • 弄妆人惜花娇:精心打扮的女子让人怜惜,映射出女性的娇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风情遗恨几时消:对曾经美好情感的惋惜,不知何时才能释怀。
  • 不见卢郎年少:对年轻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岁月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纻一声云杪”把轻纱比作云,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如“倦醉天然玉软,弄妆人惜花娇”,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风情遗恨”,将情感拟人化,表现出深切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青春时光的追忆和对往事的惋惜。通过春天的美景与内心的情感交织,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失去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短暂与情感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船:象征新生与希望,春天的船只代表着青春与活力。
  • :象征宁静与美好,湖面如镜,反映出内心的平和与美。
  • 高鬟:代表女性的美丽与高贵。
  • 白纻:象征纯洁与柔美,体现了女性的柔情。
  • 风情遗恨:象征对过去的眷恋与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泛泛春船载乐”中的“泛泛”意思是: A. 深沉
    B. 轻轻
    C. 疲惫
    D. 繁忙

  2. “白纻一声云杪”中的“白纻”指: A. 白色的轻纱
    B. 白色的花朵
    C. 白色的云彩
    D. 白色的船只

  3. 诗中提到的“卢郎”是指: A. 一位诗人
    B. 一位年轻的情郎
    C. 一位历史人物
    D. 一位著名的画家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清平乐·春归何处》——李清照
  • 《如梦令》——李清照
  • 《蝶恋花·春景》——苏轼

诗词对比

《西江月》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李清照的词更注重内心的细腻情感,而张先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映衬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