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眼暗头童负圣时,齿牙欲脱更堪悲。
暮年渐解人间事,蒸食哀梨亦自奇。
白话文翻译:
眼睛模糊,年幼时曾仰慕圣贤,
如今牙齿快要掉了,心中更是悲伤。
年老时渐渐明白世间的事,
吃蒸梨时也感到无奈,这真是奇怪。
注释:
- 眼暗:眼睛模糊,视力下降。
- 头童:年轻时,指作者的童年。
- 负圣时:背负着对圣贤的崇敬与追求的时光。
- 齿牙欲脱:牙齿快要掉落,象征衰老。
- 更堪悲:更加令人悲伤。
- 暮年:晚年的时候。
- 渐解人间事:逐渐明白世间的事情。
- 蒸食哀梨:吃蒸梨时感到悲伤,梨在这里象征着生活的酸楚。
- 亦自奇:也感到惊奇,感叹生活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擅长诗、文、词,尤其以诗著称。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乱,心系国家,作品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与忧虑。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陆游晚年,正值身体衰弱,牙齿逐渐脱落之时,反映了他对衰老、病痛、人生无常的思考。同时,诗中提到的“蒸食哀梨”也暗示了他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感悟。
诗歌鉴赏:
《齿痛有感》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晚年身体的衰弱与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眼暗头童负圣时”即刻带出一种怀旧的情感,作者在暗淡的视力和年轻时的理想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时间对人的摧残和理想的落空。接下来的“齿牙欲脱更堪悲”则是对身体衰老的直接描写,牙齿的脱落成为了作者对衰老的象征性认知,这种身体上的苦楚引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悲伤。
第三句“暮年渐解人间事”则转向一种哲理的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开始理解人世间的种种事情,似乎是对过往的总结与反思。然而,最后一句“蒸食哀梨亦自奇”将情感推向高潮,平淡的生活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感慨,吃蒸梨时的无奈与悲伤,显示出作者对生活的无常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整首诗在简练的字句中,渗透出深厚的情感,既有对自身衰老的无奈,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个老年人的智慧与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眼暗:表达了视力模糊的状态,暗示衰老。
- 头童负圣时:回忆年轻时的理想与追求。
- 齿牙欲脱:直接描述衰老带来的身体变化。
- 更堪悲:强调这种变化带来的悲伤。
- 暮年渐解人间事:随着年龄增长,对生活的理解加深。
- 蒸食哀梨:生活中简单的食物也能引发深刻的情感。
- 亦自奇:对这种情感的感慨与惊讶。
-
修辞手法:
- 对比:年轻时的理想与晚年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 反复:通过重复“齿牙欲脱”强调身体的衰老。
-
主题思想:这首诗探讨了衰老、无常与对人生的思考,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眼暗:象征着衰老与失去理想的痛苦。
- 齿牙:代表身体的衰弱。
- 蒸食哀梨:象征生活中的酸苦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眼暗”指的是什么?
- A. 眼睛看得清
- B. 眼睛模糊
- C. 年轻时的视力
- D. 对未来的期望
-
“蒸食哀梨”中,梨的象征意义是?
- A. 美好
- B. 甜蜜
- C. 酸苦与无奈
- D. 丰收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年轻的理想
- B. 生活的美好
- C. 衰老与人生的无常
- D. 对国家的忧虑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陆游的《齿痛有感》与杜甫的《登高》都反映了作者对衰老与人生的思考,但陆游更加强调个人的身体状况与内心感受,而杜甫则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人生的无常。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词典与注释:古诗词理解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