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杂题》

时间: 2025-01-19 12:26:54

南陌归虽人,东篱兴又新。

无求觉身贵,好俭失家贫。

引水常终日,栽花又过春。

桃源不须觅,已是葛天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陌归虽人,东篱兴又新。无求觉身贵,好俭失家贫。引水常终日,栽花又过春。桃源不须觅,已是葛天民。

白话文翻译:

尽管南边的道路上归来的人很多,但东边的篱笆依旧新鲜繁茂。无求的生活让我觉得自身的价值,喜爱节俭却使家庭变得贫困。整日引水,栽花,春天又过去了。桃源不必再去寻找,因为我已经是葛天民了。

注释:

  • 南陌:指南边的道路,古代村落的出入口。
  • 东篱:意指东边的篱笆,隐喻田园风光。
  • 无求:不求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
  • 觉身贵:觉察到自身的价值。
  • 好俭:喜好节俭。
  • 引水常终日:整天引水,形象化地表现了农耕生活的辛劳。
  • 桃源:桃花源,理想的世外桃源,象征宁静和安逸。
  • 葛天民:指隐居于桃花源的葛洪,追求自然与宁静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以豪放、清新著称,常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作品涉及多种题材,包括山水、田园、边塞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东篱杂题》写于陆游晚年,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后,陆游选择了隐居生活,借此诗表达他对安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知。

诗歌鉴赏:

《东篱杂题》展现了陆游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通过“南陌归虽人”与“东篱兴又新”的对比,引出一种人群喧嚣与内心宁静的反差,揭示了诗人对繁华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接着,诗人通过“无求觉身贵”表达了对物质追求的淡泊,强调了精神世界的富足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随后,“引水常终日,栽花又过春”则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平淡与辛劳,表现了诗人安于这种辛勤耕作的生活方式。最后一句“桃源不须觅,已是葛天民”则将全诗推向高潮,诗人自觉已然生活在理想的桃花源中,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自得与满足。

整个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体现了陆游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智慧。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情的反思,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对自然与内心平和的追求,同时也引发对社会繁华与个人内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陌归虽人:尽管南边的路上归来的人很多,暗示外界的喧嚣。
  2. 东篱兴又新:东边的篱笆依旧新鲜,表达对田园宁静的珍视。
  3. 无求觉身贵:无所求使人觉察到自身的价值,强调内心的富足。
  4. 好俭失家贫:喜爱节俭却导致家庭贫困,揭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5. 引水常终日:整日引水,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辛劳。
  6. 栽花又过春:栽花的过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延续。
  7. 桃源不须觅:理想的桃源不必再去寻找,表明对现状的满足。
  8. 已是葛天民:已然成为追求隐逸生活的人,表达对田园生活的认同。

修辞手法:

  • 对比:南陌与东篱的对比,表现生活状态的反差。
  • 比喻:桃源比喻理想的生活状态,深化主题。
  • 排比:句式的整齐划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内心平和的追求,强调了在物质外在喧嚣中,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安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陌:象征世俗生活的繁华与喧嚣。
  • 东篱:代表田园的宁静与美好。
  • 桃源:理想生活的象征,表达追求宁静与自由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南陌归虽人”,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繁华的向往
    B. 诗人对人群的厌倦
    C. 诗人对田园的热爱
    D. 诗人对归途的焦虑

  2. “引水常终日”这句诗的意思是: A. 整天引水,辛勤耕作
    B. 整天引水,悠闲自在
    C. 整天引水,心中烦躁
    D. 整天引水,感到无聊

  3. 诗中“桃源不须觅”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B. 诗人已经找到了理想的生活
    C. 诗人对生活的不满
    D. 诗人希望继续探索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强调隐逸与自然的和谐,与陆游的《东篱杂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内心宁静的重要性,体现了对社会繁华的摆脱与对自然生活的赞美。

参考资料:

  1. 《陆游诗文集》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田园诗的美学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