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时间: 2025-01-19 18:52:44

春早尤寒,阑干倚遍人微困。

征鸿飞尽。

苒苒无音信。

独隔天涯,萱草难蠲忿。

谁行问。

从行无分。

多少思亲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春早尤寒,阑干倚遍人微困。
征鸿飞尽。苒苒无音信。
独隔天涯,萱草难蠲忿。
谁行问。从行无分。
多少思亲恨。

白话文翻译:

春天虽然已经来临,但天气依旧寒冷,我倚在栏杆上,感到微微困倦。
征途中的鸿雁已经飞走,音信渺渺。
我独自隔着遥远的天涯,心中难以消除愤懑。
谁能来问候我呢?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了联系。
我心中多少思念和怨恨啊。

注释:

  • 尤寒:尤其寒冷。
  • 阑干:栏杆,指阳台或楼台的护栏。
  • 微困:稍感困倦,表现出一种疲惫的状态。
  • 征鸿:指归雁,象征远方的旅人。
  • 苒苒:形容时间流逝,渐渐地。
  • 萱草:萱草花,古代常用来代表思亲之情。
  • 蠲忿:消除愤怒或怨恨。
  • 从行无分:彼此之间毫无联系。

典故解析:

“萱草”常被用来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古人相信萱草能够忘忧,因此在这里它象征着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与愤懑。诗中提到的“征鸿”也常用来比喻远方的游子或旅途中的人,体现了离别的孤独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鹊应,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情的深切感受。其作品风格多以抒情见长,情感细腻,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春天,正值寒冷之际,表现了诗人在春日乍暖还寒时的孤独和思亲之情。此时节往往是思念的高发期,诗人通过对春寒的描绘,衬托出内心的苦闷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点绛唇》通过对春天寒冷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开头便以“春早尤寒”引入,既是对季节的描绘,也是对自身情感的暗示。随着“阑干倚遍人微困”的描写,诗人似乎在静静思索,感受到一丝疲惫和无奈。接下来的“征鸿飞尽”则将情感推向高潮,离别的鸿雁象征着远方的游子,也暗示着与亲人之间的音信全无,内心的愤懑与思念交织在一起。

“独隔天涯,萱草难蠲忿”一句,诗人用“天涯”来形容与亲人之间的遥远距离,心中的愤懑难以消解,表达出一种无助的情感。最后两句“谁行问。从行无分”,则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和孤独,感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失落与忧伤。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早尤寒:春天已经来到,但天气还是很寒冷,暗示着生活的困苦与不如意。
  • 阑干倚遍人微困:诗人倚靠在栏杆上,感到疲惫,表现了一种无所依靠的孤独感。
  • 征鸿飞尽:远方的鸿雁已经飞走,音信全无,象征着与亲人之间的隔离与思念。
  • 苒苒无音信:时间流逝,但没有亲人的消息,内心更加焦虑。
  • 独隔天涯:孤身一人,离亲人遥远,感到无比孤独。
  • 萱草难蠲忿:即便是萱草这种能忘忧的花,也无法消解心中的愤懑,体现出深重的思念。
  • 谁行问:无人来问候,表达出孤独与无助。
  • 从行无分:彼此之间毫无联系,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
  • 多少思亲恨:内心对亲人的思念与怨恨交织,情感复杂而深切。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春天的温暖与寒冷形成对比,突显孤独感。
  • 象征:鸿雁象征远方的游子,萱草象征思念与忘忧。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感情的传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思念与孤独展开,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无奈,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但在此却是寒冷的,暗示着生活的困境。
  • 鸿雁:象征着远方的游子,传递着思念和离别的情感。
  • 萱草:代表思念与忘忧的双重含义,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征鸿飞尽”指的是什么? A. 归来的鸿雁
    B. 离开的游子
    C. 自然景物
    D. 季节变化

  2. “苒苒无音信”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安慰
    B. 希望
    C. 焦虑与失落
    D. 快乐

  3. 诗中提到的“萱草”象征什么? A. 忘忧
    B. 离别
    C. 亲情
    D. 自然美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深厚。

诗词对比:

  • 沈鹊应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都通过自然景物来表现内心情感,但沈鹊应更侧重于孤独与思念的直接表达,而李清照则更为细腻,情感更为复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