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枕上莺声初破睡》
时间: 2025-01-01 09:38:01意思解释
临江仙·枕上莺声初破睡
作者: 石孝友 〔宋代〕
原文展示:
枕上莺声初破睡,峭寒轻透帘帏。
起来惆怅有谁知。雨狂风转急,揉损好花枝。
薄幸别来春又老,等闲误却佳期。
斜阳影里立多时。远山何事,相对蹙修眉。
白话文翻译:
在枕边听到黄莺的鸣叫,刚刚打破我的梦眠,
透过窗帘,寒意轻轻地袭来。
我起身后,心中的惆怅又有谁能理解?
狂风骤雨,如今已将美丽的花枝摧残得不成样子。
自从离别以来,春天悄然老去,
轻易地错过了美好的时光。
在斜阳的影子下,我独自站立了很久。
远山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面对面我眉头紧锁。
注释:
- 莺声: 黄莺的歌声,象征春天的气息。
- 峭寒: 冷峭的寒气,形容天气寒冷。
- 帘帏: 窗帘,遮挡光线和寒气。
- 惆怅: 伤感、忧愁的情绪。
- 雨狂风转急: 暴风骤雨,形容天气的恶劣。
- 薄幸: 对感情或承诺不负责任,形容人不珍惜情义。
- 佳期: 美好的时光或约定的日子。
- 蹙修眉: 眉头紧锁,形容忧愁或思虑重重。
典故解析:
- 本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描绘的情景和情感反映了宋代词人对春天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类似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中对时光流逝的叹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孝友,字子仁,号景山,宋代词人。他的词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清新著称,常反映个人的生活感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临江仙》为词牌名,此词作写于春天,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叹息。开篇以“枕上莺声初破睡”引入,清新的自然音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仿佛在唤起春天的希望。然而,紧接着“峭寒轻透帘帏”则将读者拉回到现实的寒冷中,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着生活中的苦涩与无奈。
诗中“雨狂风转急,揉损好花枝”描绘了恶劣天气对春花的摧残,象征着美好事物在现实中常常遭遇的磨难。接下来的“薄幸别来春又老”,表达了诗人对感情的失落与对岁月流逝的惋惜,时间的无情使得春天似乎也在无声中老去,呼唤出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对错过的懊悔。
最后,“远山何事,相对蹙修眉”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的思考,也反映了内心的忧愁与困惑。整体而言,诗作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深刻的人生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枕上莺声初破睡”:黄莺的叫声唤醒了沉睡中的人,表现出春天的到来。
- “峭寒轻透帘帏”:冬天的寒意依然未散,形成对春天的渴望与现实的对比。
- “起来惆怅有谁知”:起床后的惆怅无人理解,表达了孤独感。
- “雨狂风转急,揉损好花枝”:天气恶劣,象征着美好事物的脆弱与易逝。
- “薄幸别来春又老”:时间流逝,感情的失落感加重。
- “等闲误却佳期”:轻易地错过了美好的时光。
- “斜阳影里立多时”:在夕阳下独自伫立,表现内心的沉重与思考。
- “远山何事,相对蹙修眉”:对远方的思考与困惑,眉头紧锁表达忧虑。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莺声比作春天的到来,生动形象。
- 拟人:将花枝的状态拟人化,增加情感色彩。
- 对仗:如“雨狂风转急,揉损好花枝”,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 莺声: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峭寒: 代表现实的困境与内心的惆怅。
- 花枝: 象征美好事物的脆弱与易逝。
- 斜阳: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枕上莺声初破睡”中“莺声”指的是什么?
- A. 鸟叫声
- B. 风声
- C. 雨声
- D. 人声
-
诗中“薄幸别来春又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
- C. 愤怒
- D. 平静
-
“雨狂风转急”中“狂风”形容什么情况?
- A. 天气温暖
- B. 天气恶劣
- C. 天气晴朗
- D. 天气平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石孝友的《临江仙》更侧重于对春天的感慨和人生无常的思考,而李清照则更加强调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两者都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但情感表达和情境设置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