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时间: 2025-01-04 06:17: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
作者: 石孝友 〔宋代〕
男儿四方志,岂久困泥沙。
束书匣剑,依旧旅食在京华。
蹭蹬青云未遂,奔走红尘何计,
敛袂且还家。
草木渐黄落,风月正清嘉。
友猿鹤,宅丘壑,乐生涯。
几时雷雨,轰磕平地起龙蛇。
尺可鞭夷狄,寸舌可盂社稷,
无路踏云车。
今古万千事,洒泪向黄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男儿,虽然有着远大的志向,却不能长久地被困于世俗的泥沙之中。手握书卷与宝剑,依然在京城中勉力维生。虽然未能如愿飞升青云,奔波于红尘之间又能有何计策,暂时收拾衣袖回归故里。此时草木渐渐黄落,风月也正好,恰如其分地映衬着人生的快乐。与友人共游山水,享受这悠闲的生活。何时雷雨交加,仿佛能在平地上掀起龙蛇起舞?用尺可以鞭策外族,用舌尖可以为国家发声,却无路可踏上云车。古今以来的种种事物,也只能在黄花前洒下眼泪。
注释:
- 男儿四方志:指男性志向远大,立志四方。
- 泥沙:比喻世俗的困扰与杂乱。
- 束书匣剑:手握书卷与宝剑,象征知识与勇气。
- 蹭蹬:未能如愿的意思,形容未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 敛袂:收拾衣袖,表示准备离开。
- 乐生涯:享受生活的乐趣。
- 尺可鞭夷狄:用尺子可以鞭策外族,形容权力的威慑力。
- 寸舌可盂社稷:用舌头可以为国家发声,强调言论的重要性。
- 无路踏云车:无法实现理想的旅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孝友,宋代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游历京华的过程中,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现实困扰的感慨。在社会动荡与个人理想的冲突中,诗人表现出一种无奈而又不屈的精神。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通过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思考。诗的开头,作者以“男儿四方志”引入,展现出男性的志向与豪情。然而,随之而来的“岂久困泥沙”,则让人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通过“束书匣剑”,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知识与力量的渴望,也隐含了对生存现状的不满。
接下来,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草木渐黄落”,正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映射,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与友人共游的画面则为全诗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恬静,然而“几时雷雨”又将自然的宁静打破,象征着外部环境的不可控。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尺可鞭夷狄,寸舌可盂社稷”强调了言论与行动的重要性,表现出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然而“无路踏云车”则令人感到无奈,理想似乎遥不可及。
最后,诗人以“今古万千事,洒泪向黄花”作结,既表现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与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男儿四方志:表达了男子的远大志向。
- 岂久困泥沙:表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 束书匣剑:手中握有智慧与力量,象征着追求与理想。
- 依旧旅食在京华:生活在繁华的京城,展露出与理想的差距。
- 蹭蹬青云未遂:理想未能实现,感到失落。
- 奔走红尘何计:在纷扰的世俗中,感到迷茫。
- 敛袂且还家:准备回归故里,寻求安宁。
- 草木渐黄落:描绘秋天的景象,象征生命的流逝。
- 风月正清嘉:自然环境的美好,映衬内心情感。
- 友猿鹤,宅丘壑:与友人共游,享受生活的乐趣。
- 几时雷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 尺可鞭夷狄:强调权力的重要性。
- 寸舌可盂社稷:言论能够影响国家。
- 无路踏云车:理想无法实现,感到无奈。
- 今古万千事:对历史的思考。
- 洒泪向黄花:流泪于黄花,感慨人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友猿鹤,宅丘壑”,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生,增添诗的意境。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无奈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揭示了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困扰,展现了个人的坚韧与对社会的关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木:象征生命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 雷雨:代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冲突。
- 黄花:象征人生的无奈与感伤。
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男儿四方志”指的是什么?
- A. 男性的志向
- B. 四方的旅行
- C. 与朋友的约定
-
“无路踏云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理想的渴望
- B. 对现实的无奈
- C. 对生活的满意
-
诗中提到的“尺可鞭夷狄”是什么意思?
- A. 权力的威慑
- B. 个人的奋斗
- C. 自然的力量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苏轼《赤壁赋》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石孝友的《水调歌头》更多地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生命的豪情与畅快。两者在主题上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