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时间: 2025-01-04 06:36:15

脉脉无端心事,厌厌不奈春酲。

越罗衫薄峭寒轻。

试问几番花信。

万点风头柳絮,数声柳外啼莺。

斜阳还傍小窗明。

门掩黄昏人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脉脉无端心事,厌厌不奈春酲。越罗衫薄峭寒轻。试问几番花信。万点风头柳絮,数声柳外啼莺。斜阳还傍小窗明。门掩黄昏人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心中无尽的忧愁,不知何时才能摆脱春天的酣醉。轻薄的越罗衫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冷清,不禁想问几次春天的消息。满天的柳絮随风飞舞,几声黄莺在窗外欢唱。斜阳透过窗明亮地洒下,门前黄昏时分,周围显得格外宁静。

注释:

  • 脉脉:形容目光深邃,意指心中情感绵绵不绝。
  • 厌厌:厌烦的样子。
  • 春酲:春天的醉意,指因春暖而情绪恍惚。
  • 越罗衫:一种轻薄的衣服,典出越地的罗织品。
  • 花信:春天的消息,指花开的时节。
  • 万点风头柳絮:形容柳絮在风中随意飘飞的景象。
  • 啼莺:黄莺的叫声,象征春天的到来。
  • 斜阳:指落日的阳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石孝友,宋代诗人,以词作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作者可能正处于一种情感的困扰当中,春天的美好与个人内心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内心的孤寂。开头的“脉脉无端心事”便道出作者心中无尽的思绪,仿佛在诉说一种无法言表的情感。春天的酣醉与清冷的越罗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风中飞舞的柳絮和啼鸣的黄莺更是春日的象征,却也使得作者的孤独感愈发明显。最后一句“门掩黄昏人静”,则在宁静的环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呼唤着春天的到来,却又不知何时才能摆脱这种心事重重的状态。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脉脉无端心事:描绘无尽的心事,传达出一种柔情和忧伤。
    • 厌厌不奈春酲:表达对春天醉意的不满,暗含对生活的无奈。
    • 越罗衫薄峭寒轻:越罗衫的轻薄与春寒的对比,突出内心的孤冷。
    • 试问几番花信:表现对春天到来的期待与渴望。
    • 万点风头柳絮:生动描绘春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轻盈的氛围。
    • 数声柳外啼莺:黄莺的歌声让春天更具生机,然而又显得孤独。
    • 斜阳还傍小窗明:夕阳斜照,窗明几净,意境宁静而清美。
    • 门掩黄昏人静:黄昏时分,门关闭,环境的静谧加深了内心的孤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事比作“脉脉”,形象生动。
    • 对仗:如“万点风头柳絮,数声柳外啼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柳絮和黄莺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内心的孤独,反映出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人情与自然的和谐与矛盾。

意象分析:

  • 柳絮:象征春天的生命与轻盈,暗含思念与惆怅。
  • 啼莺:春天的代表,带来生机,也反映内心的孤独。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脉脉无端心事”中的“脉脉”指什么? A. 清晰 B. 模糊 C. 深邃 D. 短暂

  2. 诗中“越罗衫薄峭寒轻”表现了什么? A. 春天温暖 B. 春天寒冷 C. 春天明亮 D. 春天多雨

  3. 诗的最后一句“门掩黄昏人静”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热闹 B. 宁静 C. 愉悦 D. 忧伤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柳永《雨霖铃》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思念与个人情感的纠结,但李清照的词更显女性的柔情,而石孝友则更注重情感的深邃与自然的描写。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