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其三》

时间: 2025-01-06 11:51:32

春明门外,有数行烟柳。

三叠阳关笛中奏。

记银瓶索酒,画扇评诗,拚坐到、小院悄无人后。

旗亭何处是,绿鬓飘萧,月地花天肠断久。

徙倚画栏边,舞雪歌尘,料此际、正开檀口。

剩欲乞当筵紫云来,要十万莺花,一齐低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明门外,有数行烟柳。三叠阳关笛中奏。
记银瓶索酒,画扇评诗,拚坐到小院悄无人后。
旗亭何处是,绿鬓飘萧,月地花天肠断久。
徙倚画栏边,舞雪歌尘,料此际正开檀口。
剩欲乞当筵紫云来,要十万莺花,一齐低首。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明媚时光,门外几行烟柳轻轻摇曳。
阳关三叠的笛声在耳边回响。
记得当初在银瓶里索酒,拿着画扇吟诗,
拼命坐到小院里,悄无人后,尽情畅饮。
旗亭到底在哪里呢?绿鬓的美女轻轻飘舞,
月光洒下,花间的愁绪让我心肠断裂已久。
我倚着画栏,舞动着雪白的衣裳,歌声飘荡在尘世间,
想必此时正是檀板声起的时刻。
我只想在宴席上乞求紫云来临,
希望有十万只莺花,一同低头相迎。

注释

烟柳:指柳树轻盈的姿态和烟雾般的模糊情景。
三叠阳关:古曲名,常用于抒发离愁。
银瓶:指盛酒的器皿。
画扇:扇子上绘有图案,常用于文人雅集。
旗亭:指设有旗帜的亭子,多为聚会或休息之地。
绿鬓:形容女子的青丝。
檀口:指乐器声的发出,暗指音乐的欢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易顺鼎(约1640-1714),字子江,号惭愚,清代诗人,工于词,尤以七律见长。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常带有对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情世故的观察。

创作背景:这首《洞仙歌 其三》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心态变化之时。诗中流露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开头几句以“春明门外,有数行烟柳”设置了一个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春日场景,柳树的柔美与春光的明媚相映成趣,令人心生向往。接下来的“记银瓶索酒,画扇评诗”则转向叙述过去的欢聚时光,诗人通过对酒与诗的描写,传达了对雅集的追忆,显示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旗亭何处是,绿鬓飘萧”则引入了对现实的反思,伴随着春光的流逝,诗人感到一种怅然若失,“肠断久”的苦闷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最后两句“剩欲乞当筵紫云来,要十万莺花,一齐低首”则是对欢聚的期待与渴望,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令人倍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明门外,有数行烟柳:描绘春天的美景,烟柳轻柔,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
  2. 三叠阳关笛中奏:提到古曲,暗示诗人对往昔的怀念。
  3. 记银瓶索酒,画扇评诗:回忆往日的雅集,表现出对文人生活的追求。
  4. 拚坐到小院悄无人后:在寂静中享受自我,反映孤独感。
  5. 旗亭何处是,绿鬓飘萧:询问聚会地点,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6. 月地花天肠断久:月下花间,愁绪缠绵,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挣扎。
  7. 徙倚画栏边,舞雪歌尘:倚靠栏杆,轻舞吟唱,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8. 料此际正开檀口:推测此时应是欢聚的时刻,音乐响起。
  9. 剩欲乞当筵紫云来,要十万莺花,一齐低首:表达对美好相聚的期待,渴望与万物共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烟柳”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环境。
  • 对仗: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让自然景物具有人情味,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春天和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柳:象征柔美与宁静,体现春天的生机。
  • 银瓶:象征雅致的生活与文人情怀。
  • 画扇:代表艺术与诗意的生活追求。
  • 旗亭:象征聚会与社交的场所。
  • 莺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明门外,有数行烟柳”中的“烟柳”指的是什么?

    • A. 柳树的柔美姿态
    • B. 烟雾缭绕的感觉
    • C. 春天的景象
  2. 诗中提到的“银瓶”主要用来做什么?

    • A. 装饰
    • B. 盛酒
    • C. 存放诗稿
  3. “肠断久”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忧愁
    • C. 怒火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多表现了战乱带来的愁苦。
  • 《将进酒》(李白):强调饮酒作乐与及时行乐的主题,展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易顺鼎诗文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