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

时间: 2025-01-17 09:21:39

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

光摇岩上寺,深到影中天。

我欲然犀看,龙应抱宝眠。

谁能孤石上,危坐试僧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轼 〔宋代〕

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
光摇岩上寺,深到影中天。
我欲然犀看,龙应抱宝眠。
谁能孤石上,危坐试僧禅。

白话文翻译:

在碧绿的山壁下没有路可走,难道是哪一年雷雨穿透了这里?
光影摇曳在岩石上的寺庙里,深邃的影子延伸到天空。
我想像犀牛一样静静地欣赏,龙应该是在怀抱着宝物睡眠。
又有谁能在孤独的石头上,危险地坐着试着参禅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翠壁:青绿色的山壁。
  • 无路:没有道路。
  • 雷雨穿:雷雨穿过,形容天气恶劣。
  • 光摇:光影摇曳。
  • 深到影中天:影子延伸到天空,意指深邃。
  • :犀牛。
  • 龙应抱宝眠:龙应该在怀抱着宝物安然入睡。
  • 孤石:孤独的石头。
  • 危坐试僧禅:在危险的地方坐着体验僧人的禅修。

典故解析:

  • 犀牛:古代人认为犀牛的性情温顺,象征宁静和智慧。
  • :在中国文化中,龙常常象征着尊贵和力量。
  • :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在此时常游览山水,寄情于自然,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潭》是一首充满自然意象的诗作,展现了苏轼对山水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哲思。诗中描绘了翠绿的山壁、摇曳的光影和深邃的影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开头两句“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仿佛在表达对自然景观的叹息,暗含着人对环境的无奈。接着,诗人通过“光摇岩上寺”与“深到影中天”展现了光影的变化和空间的深邃,似乎在寻找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后两句则更为哲理,诗人想象自己如同犀牛般静坐,享受那份宁静,而“龙应抱宝眠”则暗示了内心的富足与安宁。最后一句“谁能孤石上,危坐试僧禅”更是引发了对人生的深思,强调了孤独与修行的关系,反映出诗人对禅意的探索和对自我内心的追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在翠绿的山壁下没有路可走,感叹雷雨的来临。
  2. 光摇岩上寺,深到影中天:光影在岩石上的寺庙中摇曳,映射出深邃的天空。
  3. 我欲然犀看,龙应抱宝眠:我想要像犀牛一样静静地欣赏,龙则应该在怀抱着宝物安然入睡。
  4. 谁能孤石上,危坐试僧禅:又有谁能在孤独的石头上,危险地坐着修习禅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犀牛,表达对宁静的向往。
  • 对仗:如“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展现了诗歌的结构美。
  • 拟人:如“龙应抱宝眠”,给龙赋予人性化的特征,增加了诗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内心的宁静,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内心的修行,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壁:象征自然的美丽与险峻。
  • 光影:象征变化与无常。
  • 犀牛:象征宁静与智慧。
  • :象征尊贵与内心的富足。
  • 孤石:象征孤独与修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描绘的“翠壁”指的是什么? A. 绿色的山壁
    B. 白色的墙壁
    C. 红色的地面
    D. 蓝色的河流

  2. 诗中提到的“犀”象征着什么? A. 力量
    B. 宁静
    C. 富贵
    D. 智慧

  3. “谁能孤石上,危坐试僧禅”中的“危坐”指的是什么? A. 安全坐
    B. 危险地坐
    C. 舒适地坐
    D. 休息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将苏轼的《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苏轼更注重内心的思考与哲理,而王维则更突出自然的静谧与诗意。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