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闻政章四首》

时间: 2025-01-04 07:40:44

秉彝好德性弥天,一见圣人皆勃然。

可惜欲心胶一世,无能期月况三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论语·闻政章四首
作者: 陈普 〔宋代〕

秉彝好德性弥天,
一见圣人皆勃然。
可惜欲心胶一世,
无能期月况三年。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拥有正直和良好品德的人,德行如同浩瀚的天空;一旦见到圣人,便会感到愤慨和震动。可惜的是,人的欲望像胶水一样粘连一生,连几个月的坚持都做不到,更不用说三年了。

注释

  • 秉彝:指持有正直的品德。
  • 好德:指喜欢德行、崇尚美德。
  • 性弥天:指人的德性如同天空般广阔。
  • 勃然:愤怒、激动的样子。
  • 欲心:指人的欲望和私欲。
  • :粘连的意思。
  • 期月:指期望的时间,通常指几个月的时间。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圣人”可以理解为孔子及其思想的象征,强调了对品德的崇尚与追求。“欲心”则反映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烦恼,表现出在道德追求与欲望之间的挣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并存的时期,作者通过对德性与欲望的反思,展现了对人性及社会道德的思考,呼吁人们回归本真,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诗歌鉴赏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品德的推崇与对人性弱点的无奈。首联以“秉彝好德性弥天”开篇,表明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仿佛在呼唤一个道德的高峰。接下来的“见圣人皆勃然”则转向对圣人智慧的崇拜与向往,表现出一种激动的情绪。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与挣扎,“可惜欲心胶一世”,在这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作者表现出了深深的无奈,让人感受到道德追求的艰难与欲望的强大。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将理想与现实、德行与欲望相互映衬,深刻反映了人们在追求道德理想时所面临的内心冲突与挣扎,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秉彝好德性弥天:强调拥有正直品德的重要性,表明理想人格的广阔性。
  2. 一见圣人皆勃然:见到圣人后激动的情感,表现对智慧的渴望。
  3. 可惜欲心胶一世:人的欲望如胶水般牢固,难以挣脱,表现出对人性的叹息。
  4. 无能期月况三年:连几个月的坚持都难以做到,更遑论长久的坚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突出内心的挣扎。
  • 比喻:将欲望比作胶水,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欲望的强烈与难以摆脱。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理想品德的追求与人性欲望的对抗,表达了人们在道德追求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自身道德修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德性:象征着理想与崇高的道德追求。
  • 圣人:象征智慧与道德的典范。
  • 欲心:代表人性中的私欲与欲望的折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秉彝”指的是什么?

    • A. 不正之行
    • B. 正直的品德
    • C. 道德的缺失
      答案:B
  2. “见圣人皆勃然”中的“勃然”表示什么情绪?

    • A. 高兴
    • B. 愤怒
    • C. 激动
      答案:C
  3. 诗中提到的“欲心”有什么含义?

    • A. 人的理想
    • B. 人的私欲
    • C. 人的智慧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登高》:表现人生无常和理想追求。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对比,二者都探讨了人性的挣扎与理想的追求,但在情感表达上,陈普的诗更显无奈,而杜甫则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悲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陈普研究》
  • 《论语的影响与解读》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