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蹀血中原不用骄,
论功何似禹乘橇。
始终两汉无留葛,
谁与尘编慰寂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韩信的感慨,认为他在中原战场上虽然满身是血,却并不因此而骄傲;相比之下,功劳的评判何曾如同大禹的治水般伟大?在汉朝的历史中,韩信的功绩没有留下什么值得铭记的东西,最终只有尘埃与孤寂作伴。
注释
- 蹀血:踩踏着血,形容战斗的惨烈。
- 中原:指中国的中部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
- 骄:骄傲,自满。
- 论功:评价功劳。
- 禹:大禹,古代治水的英雄。
- 乘橇:指古代的坐车或乘坐的工具,这里比喻禹的功绩被后世所传颂。
- 留葛:指留名于后,葛为葛藤,常用于比喻名声。
- 尘编:尘世的杂务,编织的尘埃。
- 慰寂寥:安慰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典故解析
- 大禹治水: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传奇人物,以治水著称。他的故事在古代文献中广为流传,象征着伟大的功绩和治国理政的智慧。
- 韩信:汉初名将,以其出众的军事才能著称,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却颇为复杂,常被视为功高盖主的悲剧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以其精炼的诗风和深邃的历史观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历史人物,表达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宋代正是一个重视文治、崇尚历史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对功名利禄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陈普的《咏史上·韩信三首》通过对韩信的深刻描写,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诗中的“蹀血中原”描绘出战场的惨烈,反映出韩信虽然身经百战,但他并未因此而自满,表现出一种对功名的淡然态度。而“论功何似禹乘橇”则通过对比,强调了大禹的伟大与韩信的相对渺小,指出历史的评价往往并不如个人的付出那样直接。最后,“始终两汉无留葛,谁与尘编慰寂寥”则透视了韩信的孤独与无奈,尽管他有令人称道的才能,最终却难以留名于史,令人感到惋惜。
整首诗在言辞上简洁有力,情感上深沉厚重,表现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与对功名的反思,传递出一种无奈与孤独的情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蹀血中原不用骄:在中原战场上,韩信虽然满身是血,却不因此而感到骄傲。
- 论功何似禹乘橇:评价功绩时,韩信的功劳与大禹的治水相较,显得微不足道。
- 始终两汉无留葛:在汉朝的历史中,韩信的功绩并没有留下值得铭记的东西。
- 谁与尘编慰寂寥:最终只有尘世的杂务与孤独相伴,令人感到遗憾与空虚。
修辞手法
- 对比:将韩信与大禹进行对比,突出两者的成就与后人的评价差异。
- 象征:用“血”象征战争的惨烈与个人的奋斗,用“尘编”象征世俗的繁杂与内心的空虚。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历史人物的成就与后世的评价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人奋斗最终可能带来的孤独与遗憾。诗中流露出对功名的淡然与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血:象征战争的残酷与奋斗的代价。
- 中原:代表历史的舞台,承载着英雄的故事与历史的变迁。
- 大禹:象征伟大的历史功绩与传承。
- 尘:隐喻世俗的琐事与个人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信在诗中被描述为: A. 骄傲自满
B. 不以血战为骄傲
C. 功勋卓著
D. 被后世铭记 -
诗中提到的大禹是以何功绩著称的? A. 驯龙
B. 治水
C. 造船
D. 征战 -
“尘编”最能代表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忧伤与孤独
C. 成功的喜悦
D. 对历史的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兵车行》:同样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命运,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 李白《将进酒》:侧重于个人的豪情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展现出不同的历史观与人生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讲解》
- 《诗经与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