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郭秀才游天台》

时间: 2025-01-19 17:47:51

云埋阴壑雪凝峰,半壁天台已万重。

人度碧溪疑辍棹,

僧归苍岭似闻钟。

暖眠鸂鶒晴滩草,高挂猕猴暮涧松。

曾约共游今独去,赤城西面水溶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郭秀才游天台
——许浑

云埋阴壑雪凝峰,半壁天台已万重。
人度碧溪疑辍棹,僧归苍岭似闻钟。
暖眠鸂鶒晴滩草,高挂猕猴暮涧松。
曾约共游今独去,赤城西面水溶溶。

白话文翻译

云雾笼罩着阴暗的山谷,雪花凝结在山峰之上,
半边的天台山层层叠叠,宛如万重高峰。
人们划着船经过碧绿的溪水,似乎在犹豫是否停桨,
僧人从苍翠的山岭归来,仿佛听到了钟声。
暖暖的阳光下,鸳鸯在晴朗的滩涂上安然入睡,
猕猴高高挂在黄昏的松树上。
曾经约定一起游玩,如今我却独自前往,
赤城在我的西面,水波荡漾,绵延不绝。

注释

  • 阴壑:阴暗的山谷。
  • 凝峰:雪凝结在山峰上。
  • 碧溪:清澈的溪水。
  • 辍棹:停下划桨。
  • 苍岭:苍翠的山岭。
  • 鸂鶒:一种水鸟,常与情爱相关。
  • 猕猴:猕猴在松树上高挂。
  • 赤城:指赤城山,位于天台附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约790—864),唐代诗人,字子云,号惭愧居士,后人称为“许子云”。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作品常表现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许浑送别友人郭秀才赴天台游玩的时刻。天台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惜别之情。

诗歌鉴赏

《送郭秀才游天台》是许浑在送别友人时写下的诗作,诗中描绘了天台山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全诗以云、雪、溪、钟等自然景象交织出一种宁静而又淡淡的忧伤。首联“云埋阴壑雪凝峰,半壁天台已万重”展示出天台山的巍峨与神秘,给人一种高远而冷峻的感觉。而后两联则通过描写水鸟、猕猴等细腻的自然生动场景,带出一种温暖与生机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不仅有自然景象的描绘,还蕴含着人情的离别。最后两句“曾约共游今独去,赤城西面水溶溶”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惆怅,尽管与友人曾有共游的约定,但如今却只能独自前往,令人感慨万千。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友人的深情祝福,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埋阴壑雪凝峰:描绘了天台山被云雾笼罩、雪花凝结的壮丽场景,传达出一种冷峻的美感。
  • 半壁天台已万重:强调山的层峦叠嶂,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
  • 人度碧溪疑辍棹:描写游人划船经过碧绿的溪水,停下划桨,表现出游人对美景的留恋。
  • 僧归苍岭似闻钟:描绘僧人归来,似乎能听到钟声,增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 暖眠鸂鶒晴滩草:温暖的阳光下,鸳鸯在草地上安静入睡,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 高挂猕猴暮涧松:猕猴在黄昏时分高高挂在松树上,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气息。
  • 曾约共游今独去: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与遗憾,曾经的约定如今只能独自前往。
  • 赤城西面水溶溶:最后一句以赤城山的水波荡漾作结,意境悠远,令人沉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万重”比喻山的高耸,形象生动。
  • 对仗:如“暖眠鸂鶒晴滩草”与“高挂猕猴暮涧松”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描绘了天台山的壮丽风光,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离别的感慨,体现了一种美的追求与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神秘。
  • :代表纯洁与宁静,增强了环境的冷峻感。
  • 碧溪: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活力。
  • 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有哪些?
    A. 云、雪、溪、钟
    B. 山、海、风、雨
    C. 草、树、花、鸟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描写
    B. 对友人的思念与离别
    C. 对人生的感悟

  3. “曾约共游今独去”中“今独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惆怅
    C. 期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友人》:同样表达了离别之情,但更侧重于友情的深厚与对未来的期待。
  • 《早发白帝城》:通过清晨的景象展现人生的变化,侧重于时间与机遇的把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许浑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