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二首》

时间: 2025-01-01 13:08:29

恰归旧隐再逢春,村巷荒凉草没人。

犬坏园中门作窦,盗规坟上树为薪。

官如巫祝难羞贱,家似樵渔敢讳贫。

闻说邻醅低价卖,病夫一滴未沾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恰归旧隐再逢春,村巷荒凉草没人。
犬坏园中门作窦,盗规坟上树为薪。
官如巫祝难羞贱,家似樵渔敢讳贫。
闻说邻醅低价卖,病夫一滴未沾唇。

白话文翻译:

正好在旧隐居的地方再次迎来春天,村庄小巷荒凉,草丛中无人。
狗把园中的门弄坏,盗贼把坟上的树砍来当柴火。
官员如同巫祝一般难以羞愧于自己的贱权,家中如樵夫和渔民般不敢讳言贫困。
听说邻居的酒以低价出售,病人一口酒水也未曾沾唇。

注释:

  • 恰归:正好回到。
  • 旧隐:旧时隐居的地方。
  • 村巷:村里的小巷。
  • 草没人:草丛中无人,形容荒凉。
  • 犬坏:狗把……弄坏。
  • 盗规:盗贼砍伐。
  • 官如巫祝:官员如同巫祝,指官员的地位和权力。
  • :酒的渣滓。
  • 未沾唇:没有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廷璧,号雪涛,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质朴,常以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为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回到隐居的村庄,看到荒凉的景象,感受到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艰辛,因此而作。

诗歌鉴赏:

《立春二首》是一首充满乡愁和社会关怀的诗作。诗人在春天这个象征生命与希望的季节中,回归到昔日的隐居之所,却发现村庄的荒凉与贫困,形成强烈的对比。开篇“恰归旧隐再逢春”,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迎接,也隐含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接下来的描绘中,诗人用“草没人”反衬出村庄的荒凉,接着通过“犬坏园中门作窦”,生动地展现出村民的无奈与失落。

中间两句“官如巫祝难羞贱,家似樵渔敢讳贫”则直指当时社会的腐败与贫富差距,官员如同巫祝般高高在上,却毫无羞耻之心,平民百姓却因贫困而不敢言其贫。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也传达了诗人对这种现状的愤慨与无奈。最后一句“闻说邻醅低价卖,病夫一滴未沾唇”则是对民生困苦的深刻反映,连病人都无法享用酒水,这样的现实令人心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恰归旧隐再逢春:正好回到老隐居的地方,春天又来了。
  2. 村巷荒凉草没人:村庄的小巷荒凉,草丛中无人,显示出一片死寂。
  3. 犬坏园中门作窦:狗把园中的门弄坏,园子已显荒废。
  4. 盗规坟上树为薪:盗贼把坟上的树砍来做柴火,反映出人们生存的艰难。
  5. 官如巫祝难羞贱:官员如同巫祝,毫无羞耻,贱权之下百姓苦。
  6. 家似樵渔敢讳贫:家境如樵夫与渔民,不敢隐瞒贫困。
  7. 闻说邻醅低价卖:听说邻居的酒以低价出售,暗示生活困苦。
  8. 病夫一滴未沾唇:病人连一滴酒水也没能沾唇,体现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春天的来临与村庄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拟人:将“犬坏园中门作窦”中的“犬”赋予了人性化的行为,增强了生动性。
  • 象征:春天象征希望,但诗中却隐含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困苦生活中的挣扎与无助。

意象分析:

  • :生命、希望的象征。
  • 荒凉:代表社会的衰败与人心的凋零。
  • :象征着失去的家园与生活的无助。
  • 盗规:反映人们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状态。
  • 贫困:突显了社会的不公与人们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犬坏园中门作窦”指的是什么?

    • A. 狗把门弄坏
    • B. 门被风吹坏
    • C. 门被人打开
    • D. 门被水冲坏
    • 答案:A
  2. 诗人在春天回到隐居地时,发现了什么?

    • A. 村庄繁荣
    • B. 村庄荒凉
    • C. 村庄热闹
    • D. 村庄变迁
    • 答案:B
  3. “官如巫祝难羞贱”中“巫祝”指的是什么?

    • A. 有地位的人
    • B. 官员
    • C. 祭祀者
    • D. 知识分子
    •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1.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然而杜甫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感更为悲壮。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以草为意象,表达对离别的伤感,与刘克庄的荒凉形成对比,展现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