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范老登科犹别姓,
余公应举亦更名。
人心何止矛般险,
世道于今砥似平。
到了赭衣同适市,
知它白棓欲谁坑。
云端别有冥冥翼,
不受虚弦浪箭惊。
白话文翻译:
范老的中举仍然是别的姓氏,
余公的应举也改了名字。
人心的险恶如同矛一般尖锐,
而今的世道却似乎越来越平坦。
到了市场上穿着红袍的人,
却知道那白棍想要谁来陷害。
云端还有一双隐秘的翅膀,
不怕虚假的弦箭所惊扰。
注释:
- 范老: 指范仲淹,宋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 余公: 可能指余亦觉,诗人自谦的称呼。
- 赭衣: 红色的衣服,古时指官员的制服。
- 白棓: 白色的棍子,象征阴险的手段或陷阱。
- 虚弦: 虚假的弦箭,象征虚伪的攻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生于南宋时期,曾任职官员,诗词风格多样,语言精炼,情感深邃。
创作背景:
《六和》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刘克庄在诗中表达了对人心险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六和》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对人心险恶的深切关注。诗中通过对范仲淹和余公改名字的描写,暗示了时代变迁中身份和名号的无常,折射出士人对功名的追求与失落的无奈。
“人心何止矛般险”,一句道出了人性中的自私与阴险,仿佛生活在一个充满对抗和竞争的世界。然而,诗人又将视线转向了“世道于今砥似平”,对比中揭示出社会表面的平和与内心的纷争。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为复杂,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了“赭衣同适市”,暗示官员与平民的接触,以及潜在的利益关系。“知它白棓欲谁坑”,则直指人心险恶的潜在威胁,暗示社会中存在的阴暗角落。
最后两句“云端别有冥冥翼,不受虚弦浪箭惊”,表达了诗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与坚定信念,企图超越世俗的纷争与虚妄的攻击。这种精神上的坚韧与超然,更是贯穿全诗的核心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范老登科犹别姓: 说明范仲淹中举的荣光,但仍有姓名之隔。
- 余公应举亦更名: 余公的应举同样面临改名之苦,暗示名号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关联。
- 人心何止矛般险: 人心的险恶程度如同矛一样尖锐,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
- 世道于今砥似平: 当今社会表面上看似平和,实际上却潜藏着危机。
- 到了赭衣同适市: 官员与百姓的接触,暗示权力与利益的交织。
- 知它白棓欲谁坑: 隐喻他人阴险的意图,暗示社会的黑暗。
- 云端别有冥冥翼: 比喻超然的理想与追求,象征自由与不屈。
- 不受虚弦浪箭惊: 表达对虚假攻击的无畏与坚定。
修辞手法:
- 比喻: “人心何止矛般险”将人心比作矛,形象生动。
- 对仗: “赭衣”与“白棓”,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意的层次感。
- 象征: “云端”象征高远理想,“虚弦浪箭”象征外界的压力和攻击。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人心的险恶与社会的表面平和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和对世俗纷争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范老: 代表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 赭衣: 象征权力与地位。
- 白棓: 代表阴险与陷阱。
- 云端: 象征高尚理想与追求的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六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范仲淹
B. 刘克庄
C. 余亦觉
D. 李白 -
诗中提到的“赭衣”象征什么?
A. 平民
B. 官员
C. 士人
D. 诗人 -
诗中“白棓”代表什么?
A. 友谊
B. 阴险的手段
C. 权力
D. 名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克庄的《六和》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关注,但刘克庄更注重个人理想与人心险恶的对比,而杜甫则更多描绘了战乱带来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