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珠帘·记得来时春未暮》

时间: 2025-01-04 08:58:33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

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

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白话文翻译:

还记得我们相遇时春天还未结束,我们手牵手攀折花枝,衣袖沾染了花梢上的露水。我们暗自许下心愿,与花儿低语,争相寻找并摘取成对的花朵,争先恐后。为何多情的人会受到如此的辜负,轻易地分离,想要向谁倾诉呢?泪水沾湿了海棠花枝,春神空自将我托付。

注释:

  • 执手攀花:手牵手一起攀折花枝。
  • 袖染花梢露:衣袖沾染了花枝上的露水。
  • 暗卜春心共花语:暗自许下心愿,与花儿低语。
  • 争寻双朵争先去:争相寻找并摘取成对的花朵,争先恐后。
  • 多情因甚相辜负:为何多情的人会受到如此的辜负。
  • 轻拆轻离:轻易地分离。
  • 泪湿海棠花枝处:泪水沾湿了海棠花枝。
  • 东君空把奴分付:春神空自将我托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夫人,宋代女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词多表现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美的感悟。此诗可能反映了作者对爱情或友情的期待与失落。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一个春日,作者与某人共同赏花时,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与短暂,以及随之而来的分离和失落。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日的美好与短暂,以及随之而来的分离和失落。诗中“执手攀花”和“袖染花梢露”描绘了春日的亲密与清新,而“暗卜春心共花语”和“争寻双朵争先去”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然而,“多情因甚相辜负”和“轻拆轻离”揭示了美好时光的短暂和随之而来的失落,而“泪湿海棠花枝处”则以泪水象征了深深的悲伤。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对春日的描绘,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分离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记得来时春未暮”:回忆起相遇时春天还未结束,暗示了美好时光的短暂。
  • “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描绘了春日的亲密与清新,通过“执手”和“袖染”表达了亲密和清新。
  • “暗卜春心共花语”:暗自许下心愿,与花儿低语,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
  • “争寻双朵争先去”:争相寻找并摘取成对的花朵,争先恐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
  • “多情因甚相辜负”:为何多情的人会受到如此的辜负,表达了作者对分离的无奈。
  • “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轻易地分离,想要向谁倾诉,表达了作者对分离的无奈。
  • “泪湿海棠花枝处”:泪水沾湿了海棠花枝,以泪水象征了深深的悲伤。
  • “东君空把奴分付”:春神空自将我托付,表达了作者对分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泪湿海棠花枝处”中的“泪湿”比喻了深深的悲伤。
  • 拟人:“暗卜春心共花语”中的“共花语”拟人化了花儿,使其具有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 对仗:“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中的“执手”与“袖染”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的描绘,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分离的无奈。诗中通过对春日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而通过对分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分离的无奈和深深的悲伤。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春日、花、露水、海棠花枝、泪水。
  • 详细解释:春日象征了美好时光的短暂,花象征了美好时光的珍贵,露水象征了清新和亲密,海棠花枝象征了美好时光的珍贵,泪水象征了深深的悲伤。
  •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春日和花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美好时光和生命的短暂,露水象征着清新和亲密,海棠花枝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珍贵,泪水象征着深深的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执手攀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亲密 C. 孤独 D. 愤怒 答案:B

  2. “暗卜春心共花语”中的“共花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B

  3. 诗中“泪湿海棠花枝处”中的“泪湿”比喻了什么? A. 清新 B. 亲密 C. 悲伤 D. 愤怒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同样表达了女性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分离的无奈。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分离的无奈。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魏夫人的《卷珠帘·记得来时春未暮》:两首诗都表达了女性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分离的无奈,但李清照的诗更加细腻和含蓄,而魏夫人的诗更加直接和感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词三百首》
  • 《李清照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