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时间: 2025-01-14 02:15:14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作者:柳宗元

十一年前南渡客,
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
驿路开花处处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流亡十多年后,终于接到朝廷的召唤,准备返回故乡的心情。诗中提到自己曾经是南渡的客人,如今又要北归,路途遥远,但随着召唤的到来,沿途的景色也焕然一新,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注释:

  • :追逐、追赶。
  • 阳和:春天,阳光和暖的意思。
  • 驿路:指的是古代的邮驿道路,方便官员和使者旅行。
  • 花处处新:形容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景象焕然一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与王勃、孟浩然齐名。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见长。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流亡生活使他的作品多了几分感伤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被贬后,时值春天,他接到朝廷的诏书,准备返回都城的消息使他倍感欣喜,情绪复杂,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四句,展现了作者的感情变化与自然景色的交融。开头两句提到自己曾经南渡,流亡的经历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奈,时间的流逝仿佛在指责着他经历的苦楚。接下来的“诏书许逐阳和至”则转折出希望与重生的意象,诏书代表着重新被接纳的可能,而“阳和”则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充满了温暖与希望。最后一句“驿路开花处处新”则描绘出春意盎然的美景,恰似诗人内心的焕发与重生,表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情感上由沉郁转向明朗,展现了柳宗元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诗中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新生活的渴望,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十一年前南渡客”:表达了作者在南方流亡的历史,时间的久远让人感到惆怅。
    • “四千里外北归人”:路途遥远,北归的心情更加沉重,体现了对故土的向往。
    • “诏书许逐阳和至”:接到召唤,预示着回归的希望与春天的温暖。
    • “驿路开花处处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南渡客”与“北归人”,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意象:春天、花开等自然意象,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复苏。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对人生变化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南渡:象征着失落与奔波的痛苦经历。
  • 北归:代表着对故乡的向往与归属感。
  • 阳和:春天的象征,传递出希望与温暖。
  • 开花:生命与美好的象征,表达出新生与未来的美好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渡”指的是什么? A. 向南迁徙
    B. 南方的旅行
    C. 流亡生活

  2. “阳和”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秋天
    B. 春天的温暖
    C. 冬天的寒冷

  3.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悲伤与绝望
    B. 希望与期待
    C. 中立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但柳宗元更多关注内心的挣扎与新生活的希望,而王维则更强调友谊与离别的忧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柳宗元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