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姚校书因归河中》

时间: 2025-01-19 20:00:10

十年相见少,一岁又还乡。

去住人惆怅,东西路渺茫。

古陂无茂草,高树有残阳。

委弃秋来稻,雕疏采后桑。

月轮生舜庙,河水出关墙。

明日过闾里,光辉芸阁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姚校书因归河中
作者: 耿湋 〔唐代〕

十年相见少,一岁又还乡。
去住人惆怅,东西路渺茫。
古陂无茂草,高树有残阳。
委弃秋来稻,雕疏采后桑。
月轮生舜庙,河水出关墙。
明日过闾里,光辉芸阁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姚校书分别的惆怅之情。十年间很少见面,一年又要返回故乡。离别和归来的情感让人感到惆怅,东去西来的路途显得渺茫。古老的堤岸上没有茂盛的草,苍翠的高树映衬着残阳。秋天来临时,稻谷被弃,采桑的场景也显得稀疏。月亮升起在舜庙之上,河水从城墙之外流出。明天经过邻里时,希望能看到光辉照耀的阁楼。


注释:

字词注释:

  • 姚校书:姚姓的书法家或学者,校书即编辑、校对书籍。
  • 古陂:古老的堤岸。
  • 茂草:茂盛的草。
  • 残阳:夕阳,指将要落下的太阳。
  • 委弃:抛弃,放弃。
  • 雕疏:稀疏,形容桑树的稀少。
  • 月轮:明亮的月亮。
  • 舜庙:舜帝的庙宇,古代帝王的祭祀场所。
  • 关墙:城墙,指城市的防御墙。
  • 芸阁:阁楼,可能是指某种建筑。

典故解析:

  • 舜庙:舜是中国古代的贤君,舜庙是用来祭祀他的地方,象征着传统文化和道德。诗中提及舜庙,可能暗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是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常常表达对人生、故乡的细腻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送别好友姚校书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在唐代,士人之间的交往常伴随诗歌,送别诗尤为常见。


诗歌鉴赏:

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诗人以“十年相见少”开篇,直接表达了与姚校书之间少有的相聚时光,点明了离别的主题。接着,诗人以“去住人惆怅,东西路渺茫”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惆怅心情,暗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脆弱和离别后重聚的渺茫。

诗中描绘了自然景象,“古陂无茂草,高树有残阳”,显示出秋天的凋零与孤寂,增强了离别的哀愁。同时,抛弃秋来的稻谷和稀疏的桑树,进一步映衬出人生的无常与变化。最后两句以“月轮生舜庙,河水出关墙”结束,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故乡的眷念,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将离别的惆怅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年相见少:强调与友人相见的稀少,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惋惜。
  • 一岁又还乡:回乡的周期感,暗示人生的循环与无奈。
  • 去住人惆怅:离去和在住的状态让人感到惆怅与忧伤。
  • 东西路渺茫:未来的道路模糊不清,象征着人生的不确定。
  • 古陂无茂草,高树有残阳:描绘秋天的凋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委弃秋来稻,雕疏采后桑:对生活的无奈,表现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 月轮生舜庙,河水出关墙:自然景象与文化意象的结合,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 明日过闾里,光辉芸阁郎:表达未来重聚的希望与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状态,增添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去住人惆怅,东西路渺茫”,形成对称美。
  • 意象:结合了时光、自然、故乡等多重意象,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离别和再聚,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陂:象征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
  • 残阳:象征生命的衰退与时光的流逝。
  • 月轮:象征理想与美好,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 河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不息,暗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十年相见少”,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 A. 见面次数多
    • B. 见面次数少
    • C. 见面不重要
    • D. 见面频繁
  2. “月轮生舜庙”中的“舜庙”指的是?

    • A. 祭祀舜帝的地方
    • B. 古代的学校
    • C. 一种建筑风格
    • D. 诗人的故乡
  3. 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象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惆怅
    • C. 期待
    • D. 恐惧

答案:
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更加侧重于对未来的期待与豪情;而耿湋的这首诗则更为细腻,集中在离别的惆怅与自然景象的融合上。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文学的迷雾:唐诗的艺术与思想》
  • 《唐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这本书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