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颍未几公帑已竭斋厨索然戏作数句》
时间: 2025-01-01 11:03:17意思解释
到颍未几公帑已竭斋厨索然戏作数句
原文展示:
我昔在东武,吏方谨新书。
斋空不知春,客至先愁予。
采杞聊自诳,食菊不敢余。
岁月今几何,齿发日向疏。
幸此一郡老,依然十年初。
梦饮本来空,真饱竟亦虚。
尚有赤脚婢,能烹赪尾鱼。
心知皆梦耳,慎勿歌归欤。
白话文翻译:
我曾在东武,官吏刚刚开始重视新书。
斋室空荡,春天不知何时来,客人来时我先感到忧愁。
采摘些枸杞聊以自娱,食用菊花却不敢多吃。
岁月如今过了多少年,牙齿和头发日渐稀疏。
幸好这一郡的老人,依然像十年前那样。
梦中饮酒本来就是空虚,真正的饱腹终究也是虚妄。
还有一个赤脚的婢女,能做出美味的红尾鱼。
我心里知道这都是梦,还是小心别唱回去吧。
注释:
- 东武:指东武山,苏轼曾在此地任职。
- 斋:斋房,指用以供奉和自我修养的地方。
- 杞:杞树的果实,古人常用来食用。
- 菊:菊花,古人常以其花入菜或饮品。
- 赤脚婢:指穿着简陋的女仆。
- 赪尾鱼:一种鱼,颜色鲜艳。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兼具哲理与生活的观察。
- 创作背景:诗作于苏轼晚年,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当时他在政治上受到的打压与内心的孤独。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情感上却十分复杂。开头以“我昔在东武”引入,回忆过去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官吏勤勉的画面,接着转向斋房空荡的景象,暗示了内心的孤寂和对春天的渴望。诗中提到的“采杞”和“食菊”则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他在物质匮乏中的自我安慰。
随着诗句的推进,苏轼对岁月流逝的感叹越来越明显,这是对个人衰老的无奈,特别是“齿发日向疏”一句,表现出一种对时间的哀叹。尽管如此,诗人仍然在“幸此一郡老”中找到一丝慰藉,表示对生活的不屈服。
整首诗在最后用梦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苏轼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梦中的“饮酒”与现实的“赤脚婢”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珍惜。诗的情感深邃而耐人寻味,使人反思人生的真实与虚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我昔在东武,吏方谨新书:回忆在东武的日子,官吏们正忙于新的政务。
- 斋空不知春,客至先愁予:斋室空荡,春天不知何时来,客人来时我先感到忧愁。
- 采杞聊自诳,食菊不敢余:偶尔采摘枸杞自娱,吃菊花却不敢多吃。
- 岁月今几何,齿发日向疏:问如今岁月过了多少,牙齿和头发日渐稀疏。
- 幸此一郡老,依然十年初:感慨这一郡的老人,依然如十年前那样。
- 梦饮本来空,真饱竟亦虚:梦中饮酒本来是空虚,真正的饱腹终究也是虚妄。
- 尚有赤脚婢,能烹赪尾鱼:还有赤脚的婢女,能做出美味的红尾鱼。
- 心知皆梦耳,慎勿歌归欤:我心里知道这都是梦,还是小心别唱回去吧。
-
修辞手法:
- 对比:梦与现实的对比,强调生活的虚幻。
- 象征:斋空象征内心的孤独,食物象征生活的琐碎与简单。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无奈,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反映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深思和对平淡生活的珍惜。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东武:象征着诗人的过往与理想。
- 斋:代表内心的修养与清净。
- 菊:象征着高洁与淡泊的生活态度。
- 赤脚婢:象征着生活的真实与朴素。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
诗人曾在哪里任职? A. 东武
B. 西江
C. 北海
D. 南山 -
诗中提到的“赤脚婢”代表什么? A. 高贵
B. 朴素
C. 富裕
D. 忙碌
-
-
填空题:
- “岁月今几何,齿发日向__。”
- “梦饮本来空,真饱竟亦__。”
答案:
- A, B
- 疏, 虚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鹿柴》
-
诗词对比:
- 苏轼 vs. 李白:两者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奔放,苏轼则注重平淡与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