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桥诗(并引)》

时间: 2025-01-04 07:48:50

惠州之东,江溪合流,有桥,多废坏,以小舟渡。

罗浮道士邓守安始作浮桥,以四十舟为二十舫,铁销石矴,随水涨落,榜曰东新桥。

州西丰湖上有长桥,屡作屡坏,栖禅院僧希固筑进两岸,为飞阁九间,尽用石盐木,坚若铁石,榜曰西新桥。

皆以绍圣三年六月毕工,作二诗落之。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两桥诗(并引)

作者: 苏轼 〔宋代〕

原文展示:

(此处应填入原文内容)

白话文翻译:

在惠州的东边,江溪汇流于此,有一座桥,但已经多次损坏,只能用小舟渡过。罗浮的道士邓守安首先建造了浮桥,用四十只小舟做成二十只大舫,采用铁钉和石块,随着水位的涨落而变化,命名为东新桥。州西丰湖上有一座长桥,屡次修建却屡次被毁,栖禅院的僧人希固在两岸搭建了飞阁九间,全部用石和木,坚固如铁石,命名为西新桥。两座桥都是在绍圣三年六月完工,因此作了这两首诗以作纪念。

注释:

  • 惠州:古地名,现为广东省惠州市。
  • 江溪合流:指江河与溪流在此交汇。
  • 浮桥:悬浮在水面上的桥,通常采用船只或其他漂浮物支撑。
  • 铁销石矴:指用铁钉和石块做成的结构。
  • 栖禅院:指供僧人修行的禅宗寺院。
  • 飞阁九间:是一种建筑形式,代表着美观与坚固。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才华横溢与多才多艺而闻名于世。苏轼一生经历了诸多波折,政治上屡遭贬谪,但其文学创作始终保持高产,影响深远。

  •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绍圣三年,正值苏轼被贬惠州期间。因惠州地势险峻,交通不便,苏轼有感于桥梁的建设与修缮,写下此诗以赞美地方建设的成就,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苏轼的《两桥诗》不仅仅是对桥梁的赞美,更是对人文精神与自然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两座桥,东新桥与西新桥,分别代表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坚持与智慧。东新桥的浮桥设计体现了应对水位变化的灵活性,而西新桥则展现了僧人们在艰难条件下建设的决心与毅力。苏轼通过这两座桥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建筑理念与精神追求,揭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坚韧。

此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与象征,桥不仅是人们通行的工具,更是文化交流与人心相连的象征。通过对桥的描写,苏轼表达了对社会发展的期盼与对人类共同体的思考,体现了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整首诗在形式上简单,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展现了苏轼作为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智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惠州之东,江溪合流":描绘地理位置,设定了诗歌的背景。
    • "有桥,多废坏,以小舟渡":指出桥的损坏情况,表现出交通的不便。
    • "罗浮道士邓守安始作浮桥":介绍浮桥的建造者,强调了个人的贡献。
    • "榜曰东新桥":对新桥的命名,体现了地方文化。
    • "州西丰湖上有长桥,屡作屡坏":描摹西新桥的情况,增添诗的层次感。
    • "为飞阁九间,尽用石盐木":强调西新桥的坚固性,反映建筑的智慧。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各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将桥比作连接人心的纽带,蕴含深意。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桥梁建设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坚韧与智慧的赞美,同时体现了对地方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连接与交流,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浮桥与长桥:分别代表灵活与坚固的不同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两桥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D. 王维
    2. 东新桥的建设者是谁?
      • A. 希固
      • B. 邓守安
      • C. 苏轼
      • D. 李白
    3. 诗中提到的“飞阁九间”主要用什么材料建造?
      • A. 竹子
      • B. 石盐木
      • C. 铁
      • D. 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王维的《鹿柴》,以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结合,体现了类似的精神追求。

  • 诗词对比:李白的《庐山谣》与苏轼的《两桥诗》都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李白更侧重于自然的壮丽与个人的豪情,而苏轼则关注社会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延续。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