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比干墓》

时间: 2025-01-19 17:24:39

精诚皎于日,发出为忠辞。

方寸已尽破,独夫犹不知。

高坟临大道,老木无柔枝。

千古存遗像,翻为谄子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比干墓 邵雍 〔宋代〕 精诚皎于日,发出为忠辞。 方寸已尽破,独夫犹不知。 高坟临大道,老木无柔枝。 千古存遗像,翻为谄子嗤。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比干的忠诚如同明亮的太阳一样皎洁,他的忠言直谏由此发出。 他的心已经破碎,但那独夫(指纣王)仍然不知悔改。 高高的坟墓靠近大道,古老的树木没有柔软的枝条。 千百年来,他的遗像依然存在,却反而被谄媚之人嘲笑。

注释:

  • 精诚皎于日:比喻比干的忠诚非常纯洁和明亮。
  • 忠辞:指比干忠言直谏的话语。
  • 方寸已尽破:比喻比干的心已经破碎。
  • 独夫:指纣王,古代对暴君的称呼。
  • 谄子:指谄媚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主张“理学”与“心学”相结合,其诗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此诗通过对比干墓的描写,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对暴君的批判。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邵雍游历比干墓时,通过对墓地的描写,抒发了对忠臣比干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纣王的暴政进行了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干墓的描写,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对暴君的批判。首两句以太阳比喻比干的忠诚,形象生动。中间两句通过“方寸已尽破”和“独夫犹不知”的对比,突出了比干的悲剧和纣王的昏庸。最后两句通过墓地和老木的描写,以及对遗像的反思,进一步强化了忠臣的不朽和暴君的被唾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精诚皎于日:以太阳的皎洁比喻比干的忠诚,形象生动。
  2. 发出为忠辞:指比干的忠言直谏。
  3. 方寸已尽破:比喻比干的心已经破碎,暗示其遭遇的不幸。
  4. 独夫犹不知:指纣王仍然不知悔改,突出了其昏庸。
  5. 高坟临大道:描写比干墓的位置,暗示其忠魂不朽。
  6. 老木无柔枝:通过老木的形象,暗示历史的沧桑和比干的坚贞。
  7. 千古存遗像:指比干的遗像仍然存在,象征其精神永存。
  8. 翻为谄子嗤:却反而被谄媚之人嘲笑,表达了对暴君和谄媚之人的批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精诚皎于日”,以太阳的皎洁比喻比干的忠诚。
  • 对比:如“方寸已尽破”与“独夫犹不知”的对比,突出了比干的悲剧和纣王的昏庸。
  • 象征:如“老木无柔枝”象征历史的沧桑和比干的坚贞。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比干墓的描写,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对暴君的批判,强调了忠诚与坚贞的价值,以及暴政和谄媚的被唾弃。

意象分析:

  • 精诚皎于日:忠诚的象征。
  • 方寸已尽破:悲剧的象征。
  • 独夫:暴君的象征。
  • 高坟临大道:不朽的象征。
  • 老木无柔枝:沧桑的象征。
  • 千古存遗像:永存的象征。
  • 谄子嗤:谄媚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精诚皎于日”比喻的是什么? A. 太阳 B. 比干的忠诚 C. 比干的忠言
  2. “独夫犹不知”中的“独夫”指的是谁? A. 比干 B. 纣王 C. 谄媚之人
  3. 诗中“老木无柔枝”象征什么? A. 历史的沧桑 B. 比干的坚贞 C. 暴君的昏庸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比干碑》(李白)、《比干墓》(杜牧) 诗词对比: 李白的《比干碑》和杜牧的《比干墓》都对比干进行了描写,但李白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而杜牧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暴君的批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宋诗选注》(钱钟书)、《邵雍诗集》(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