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乡侯灯夕六首 其五》
时间: 2025-01-19 20:00: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街鼓鼕鼕霜月寒,冶游夹道拥如山。
衡门谢客孤吟过,铃阁忧民一念关。
变赤地馀成佛国,望红云处隔仙寰。
华灯收了霏微雨,最好耘田更钓湾。
白话文翻译:
街道上传来鼓声,寒冷的霜月映照着一切,游玩的行人如山般聚集在两旁。
在衡门之外,我拒绝了客人,独自吟唱经过;铃阁中,我心中忧虑民众的苦难。
即使曾经的红土地变成了佛国,但远望红云的地方却隔着仙境。
华灯已收,细雨轻洒,最好的还是在田间耕作或在湾里垂钓。
注释:
- 街鼓:指街道上敲打的鼓声。
- 霜月:指秋冬季节,意指寒冷的月份。
- 衡门:衡门指某种门,可能是隐喻拒绝外界的意思。
- 铃阁:指某种寺庙或高阁,象征对民众的关怀。
- 佛国:理想的国家,象征和平与安宁。
- 耘田:耕作,指农民劳作。
- 钓湾:指垂钓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季真,号白云,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词、诗,早期受王安石影响,后期受到陆游等人的影响。他的诗作多表达对时局的关切和对民众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民众的关心及对自然的向往,反映了他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和乡侯灯夕六首 其五》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个人的孤独。诗的开头以“街鼓鼕鼕霜月寒”描绘了一个寒冷的景象,鼓声的回响似乎在烘托着这个夜晚的冷清与寂寞。接着,诗人通过“冶游夹道拥如山”展现了人们在欢庆节日时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衡门谢客孤吟过”中,诗人拒绝了外界的喧嚣,选择独自吟唱,表达了他对内心独处的珍视与对世事的思考。而“铃阁忧民一念关”则体现了诗人心系民众的情怀,表现出他对社会的责任感。
后半部分,诗人借“变赤地馀成佛国”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而“望红云处隔仙寰”则显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带有一丝淡淡的忧愁。最后,诗人在“华灯收了霏微雨”中找到了一种归宿感,认为最美好的生活在于平淡的耕作与垂钓,体现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包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街鼓鼕鼕霜月寒:鼓声响亮,寒冷的霜月夜,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冶游夹道拥如山:游人如山般汇聚在街道两旁,形成鲜明的对比。
- 衡门谢客孤吟过:诗人关闭了门,拒绝了客人,选择独自吟唱,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
- 铃阁忧民一念关:心中惦记着民众的疾苦,展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 变赤地馀成佛国:曾经的赤地变成理想的佛国,表现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 望红云处隔仙寰:远方的红云与理想世界之间的距离,隐含诗人的忧愁。
- 华灯收了霏微雨:华灯熄灭,细雨绵绵,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 最好耘田更钓湾:在宁静中,诗人认为耕作和垂钓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街鼓”与“霜月”结合,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 对仗:如“冶游夹道拥如山”与“华灯收了霏微雨”,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对比。
- 拟人:将“铃阁”赋予了关心民众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心与对内心孤独的反思,同时渴望回归宁静的田园生活,展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街鼓:象征社会的喧嚣与热闹。
- 霜月:象征寒冷、孤独的环境。
- 衡门:象征拒绝外界的孤独。
- 铃阁:象征对民众的关切。
- 佛国:象征理想的社会。
- 红云:象征美好的梦想。
- 耘田与钓湾:象征宁静的田园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街鼓”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热闹 B. 寂静 C. 高兴 D. 悲伤
-
“衡门谢客”中的“谢客”意味着什么? A. 欢迎客人 B. 拒绝客人 C. 忙碌接待 D. 送客离去
-
诗中哪个意象代表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A. 街鼓 B. 佛国 C. 钓湾 D. 红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的《和乡侯灯夕六首 其五》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者都表现了对民众的关怀和内心的孤独,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而陆游则更关注个人情感的抒发。两个诗人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宋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研究》
- 《刘克庄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