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蓼花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分红间白汀洲晚,
拜雨揖风江汉秋。
看渠耐得清霜去,
却恐芦花先白头。
白话文翻译:
晚霞映照着白色的汀洲,
我在江汉的秋天里,迎着雨、拂着风。
看这蓼花能否耐得住初霜的侵袭,
却又担心芦花会先于它变得苍白。
注释:
- 汀洲:汀洲指水中露出的沙洲或小岛。
- 拜雨揖风:意为迎接雨水,向风致意,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气候。
- 清霜:指初霜,象征寒冷的到来。
- 芦花:芦苇的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江汉”可以理解为长江和汉水,象征着南方的水乡风情。诗中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作者的情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仲明,自号山农,南宋著名诗人,以豪放、清丽见长,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对时光流逝及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蓼花》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秋天的江汉,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首句“分红间白汀洲晚”,通过色彩对比,营造出秋天傍晚的宁静氛围,红与白的搭配,象征着生命的鲜活与消逝。接下来的“拜雨揖风江汉秋”,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秋意的环境,诗人似乎在与自然对话,展现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情感。
第三句“看渠耐得清霜去”,表现出诗人对蓼花的关心,象征着对生命的珍惜与脆弱的认识,而“却恐芦花先白头”,则转向一种忧虑,生怕时间的流逝会使美好的事物先行衰退。这种情感在传统诗词中常见,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也有对无常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诗人在自然景象中找到了与自身情感相契合的共鸣,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分红间白汀洲晚”:描绘了傍晚的景象,红霞与白沙洲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 “拜雨揖风江汉秋”:生动地描绘出秋天的气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近。
- “看渠耐得清霜去”:表达了对蓼花的关心,象征着对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 “却恐芦花先白头”: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忧虑,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形成对比,增强诗的表现力。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忧虑。
意象分析:
- 蓼花: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代表着美好的事物。
- 芦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常,表现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 江汉:象征南方水乡的自然美,体现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汀洲”指的是: A. 高山
B. 沙洲
C. 河流
D. 草地 -
“看渠耐得清霜去”中的“渠”指的是: A. 我
B. 你
C. 它
D. 他们 -
本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
B. 忧虑
C. 愤怒
D. 安宁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蓼花》与杜甫的《春望》均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对时光无常的思考,但刘克庄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在历史背景下表现出更为宏大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集》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