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9 19:58:08

暂抛穑事竞芳晨,在野稀疏总在闉。

俚俗欢言宜上庙,贤侯初意欲新民。

今无麟笔非观社,古有豚蹄可祝神。

身是鲁中儒服者,闲搔白发看游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暂抛穑事竞芳晨,在野稀疏总在闉。
俚俗欢言宜上庙,贤侯初意欲新民。
今无麟笔非观社,古有豚蹄可祝神。
身是鲁中儒服者,闲搔白发看游人。

白话文翻译:

我暂时抛开农事,享受这美好的清晨;
在乡野中,稀疏的草木也都在门前。
民间的欢声笑语,适合在庙中祭拜,
贤明的君主初衷是想要新民。
如今没有了麟笔(古代文人所用的笔),无法观赏社祭,
而古代有豚蹄可供祝神之用。
我身为鲁中的儒生,
闲坐搔首,白发苍苍,看着游人来往。

注释:

  • 穑事:指农事,耕作。
  • 芳晨:美好的清晨。
  • :门前、门口。
  • 俚俗:民间的习俗和风俗。
  • 麟笔:传说中的麟所制的笔,象征文人笔墨之珍贵。
  • 豚蹄:指祭祀时用的猪脚。
  • 鲁中:指鲁国,今山东一带,孔子故乡。
  • 儒服:儒家学者的服装。

典故解析:

  • 麟笔:象征着才华和文人身份,古代文人用特制的笔来书写,表示其文学地位。
  • 豚蹄: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供品,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宋代诗人,字梦阮,号天池,晚号天台山人。他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及个人情感,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通过描写乡村生活和祭祀习俗,表达对旧俗的怀念与对新民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又三首 其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变革的思考。诗的开头,诗人抛开了繁忙的农事,转而享受清晨的宁静,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接着,诗人观察到乡村的风俗,民间的欢声笑语在庙中祭拜,而贤明的君主希望能通过新民政策改善百姓的生活,显现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期待与关注。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感慨现在缺乏古代文人所用的优良笔墨,无法传达对社祭的观感。此时,古代的祭神方式依然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诗人自述身为儒生,闲适地搔首白发,目睹游人往来,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世变化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对社会变革的深思,体现了浓厚的历史感和对人性关怀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暂抛穑事竞芳晨:表达诗人暂时放下农事,享受清晨的美好。
  2. 在野稀疏总在闉:描绘乡野的宁静,门前草木稀疏。
  3. 俚俗欢言宜上庙:指出民间的欢声笑语适合在庙中祭拜,反映了传统习俗。
  4. 贤侯初意欲新民:贤明的君主希望通过新政策改善民生。
  5. 今无麟笔非观社:感叹如今缺乏优秀的文人,无法参与社祭。
  6. 古有豚蹄可祝神:回忆古代祭神的方式,体现对传统的追念。
  7. 身是鲁中儒服者:自述身份,身为儒生。
  8. 闲搔白发看游人:悠闲地搔首白发,观察往来游人,表现出对时光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麟笔”与“豚蹄”作为比喻,突出古今文化的差异。
  • 对仗:诗句之间的音韵和结构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同时也表现了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对历史变迁的无奈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晨:象征着美好的生活。
  • :代表着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
  • 麟笔:象征着文人身份与文化传承。
  • 豚蹄:代表传统祭祀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麟笔”象征什么? A. 农事
    B. 文人笔墨
    C. 祭祀供品
    D. 游人

  2. 诗人对古代祭神方式的感慨体现了什么情感? A. 对现代的赞美
    B. 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C. 对乡村生活的厌倦
    D. 对贤明君主的不满

  3. “暂抛穑事”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忙碌
    B. 悠闲
    C. 忧虑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社会动荡的感慨。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又三首 其三》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但刘克庄更强调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而王维则侧重自然的宁静与诗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相关研究论文与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