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蝉》
时间: 2025-01-14 03:42: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齐天乐 蝉
作者: 曹贞吉 〔清代〕
前身疑是空山侣。
遗蜕杳然仙去。
露给资粮,形藏密叶,
有得孤高如许。
绿阴亭午。
引天籁笙簧,移宫换羽。
雨后微凉,余音摇曳过庭树。
依稀银雁柱系,被晚风吹断,
曼声凄楚。
八尺琉璃,半帘苍翠,
睡起了无情绪。
秋来更苦。
咽四壁寒虫,无聊和汝。
且莫哀吟,觅疏林宿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蝉的孤独与高洁,开头疑似蝉的前身是山中的伴侣,留下的蜕皮显得飘渺无踪。露水滋养着它,藏身于密叶之中,孤高的姿态令人艳羡。绿荫中的午后,蝉声如天籁之音,仿佛在宫阙中更换乐器。雨后微凉,余音在庭树间摇曳。远处的银雁被晚风吹断,声音凄楚。八尺高的琉璃窗前,半帘苍翠的景色,似乎让人无情的沉睡。秋天来临,更加苦涩。四面墙壁传来寒虫的啼鸣,感到无聊与你相伴。且不要哀吟,寻找那稀疏的林间栖息之处。
注释
- 前身:指蝉的前身,蜕皮后留下的痕迹。
- 遗蜕:指蝉蜕下的皮。
- 资粮:指露水,滋养蝉的营养。
- 独高:形容蝉的高洁和孤独。
- 天籁:指自然的音乐,形容蝉鸣如天上乐器般动听。
- 余音摇曳:形容余音在空气中飘荡,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贞吉,清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卓越的才华著称。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蕴含哲理,情感真挚,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正值诗人对自然界的敏感观察,蝉作为夏日的象征,常被用来表达孤独与高洁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孤独的理解。
诗歌鉴赏
《齐天乐 蝉》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在细腻的描绘中展现了蝉的孤高与清雅。开篇以“前身疑是空山侣”引入,暗示蝉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蜕皮的遗留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延续与无常。诗中“绿阴亭午”一语,不仅描绘了夏日的宁静,还通过“引天籁笙簧”之句,生动展现了蝉鸣的优美,仿佛自然界的一场音乐会。
接着,诗人通过“雨后微凉”与“余音摇曳过庭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表现了对美好瞬间的留恋。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秋来更苦”表达了对季节变迁的无奈,四壁寒虫的啼鸣,象征着孤独与寂寞的加深。最后,诗人以“且莫哀吟,觅疏林宿处”结束,既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独立思考,鼓励自己在孤独中寻找栖息之地。
整首诗以蝉为主角,结合自然景色,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与对生命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身疑是空山侣:暗示蝉的蜕皮和孤独,似乎与空山中的伴侣有着某种联系。
- 遗蜕杳然仙去:蜕皮已经无影无踪,蝉的存在似乎超越了世俗。
- 露给资粮,形藏密叶:露水滋养着蝉,形态隐蔽于密叶之中,表现出蝉的隐秘与高洁。
- 有得孤高如许:蝉的孤独而高洁的形象得到强调。
- 绿阴亭午:描绘一个静谧的午后,绿荫环绕。
- 引天籁笙簧,移宫换羽:蝉声如天乐,展现了自然的和谐。
- 雨后微凉,余音摇曳过庭树:细腻的描绘余音在清凉的空气中飘荡。
- 依稀银雁柱系:银雁象征着远方的思念,被晚风吹断,展现了无奈。
- 曼声凄楚:蝉鸣声清脆而悲凉,给人以感伤。
- 八尺琉璃,半帘苍翠:描绘窗前的美景,暗示内心的无情。
- 睡起了无情绪:形容内心的麻木与无感。
- 秋来更苦:秋天的到来加深了孤独感。
- 咽四壁寒虫,无聊和汝:四壁传来的虫鸣象征着无聊与孤独的陪伴。
- 且莫哀吟,觅疏林宿处:劝诫自己不要悲伤,寻找栖息之处。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天籁笙簧”比喻蝉声的美妙。
- 拟人:将蝉描述得如同仙子一样高洁。
- 对仗:如“绿阴亭午”与“雨后微凉”,整齐对称。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蝉的形象,表达了孤独与对自然的思考,展现出一种高洁、孤独的生命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象征孤独与高洁。
- 露水:暗示生命的滋养与脆弱。
- 绿阴:象征宁静与庇护。
- 寒虫:象征孤独与无聊。
- 疏林:寻找栖息之地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前身疑是空山侣”中的“前身”指的是什么? A. 蝉的过去
B. 蝉的蜕皮
C. 蝉的伴侣 -
“雨后微凉”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情境? A. 夏天的炎热
B. 秋天的寒冷
C. 雨后的清爽 -
诗人最后劝诫自己“且莫哀吟”是为了表达什么心情? A. 绝望
B. 自我安慰
C. 逃避现实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叟》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叟》:同样表现了孤独与对自然的思考,但李白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慨。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作品中也有对生命的反思,但更加关注人际关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研究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