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凉 壬申季夏客居邛廨,蕉窗送雨,烦襟洒然,张紫帆枉存,同赋此解》
时间: 2025-01-14 04:49: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凉 壬申季夏客居邛廨》
- 作者:张慎仪
身世如薸寄。被炎风吹来此住,饱参凉意。 一桁虾须钩上未,人坐午阴疏际。 细检点兰煤檀粹。借取金貌薰最好, 袅烟痕篆作回文字。蓦一阵,妙香递。 潇潇夜雨声悽戾。倚胡床睡魔未隐,容心先碎。 海样深愁都搅起,赢得泛澜清泪。 只羡煞买山引退。筑个团瓢画可读, 却此生长在清凉地。胜今日,情憔悴。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我如同野草般寄居在这里,炎热的夏风把我吹到这个地方,但我却感受着凉意。坐在午后的阴凉处,细细品味着兰香和檀香的气息,想要借用金色的光辉来熏陶自己。忽然间,香气缭绕,令人陶醉。夜雨潇潇,声音凄凉。我倚靠在胡床上,梦境未曾远去,心却早已破碎。心中如海般的深愁翻涌而起,泪水如泛起的涟漪。我只羡慕那些隐退于山林的人,想要在这里筑一个可以阅读的团圆之地,但这一生却只能长在清凉的地方,今日的我,情绪憔悴。
注释:
字词注释:
- 薸:野草,象征寄居的无根与漂泊。
- 虾须:指细长的物体,形容雨水滴落的样子。
- 兰煤檀:指兰香与檀香,都是常见的香料,象征清雅。
- 妙香递:香气传递,形容香气的迷人。
- 潇潇:形容雨声细腻,带有凄凉之感。
- 胡床:一种坐具,表示作者的悠闲与沉思。
- 团瓢:形状如团的瓢,象征温暖的居所。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只羡煞买山引退”,可以理解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作者对归隐山林的渴望,这在古代文人中是一种普遍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慎仪是清代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观察,并融入个人情感。其诗风清新典雅,善用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夏季,诗人身处邛廨,环境的炎热与内心的凉意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贺新凉》是一首充满了清凉与淡雅气息的诗作,张慎仪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整首诗在炎热的夏季中,诗人却感受到了内心的凉意,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反差。诗中“身世如薸寄”一句,便道出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心境,而“细检点兰煤檀粹”则表现了他对于生活细节的品味与追求。
在夜雨声中,诗人倚靠在胡床上,似乎在思考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愁苦。诗中“海样深愁都搅起”,通过“海”这一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泪水如同泛起的涟漪,令人心生怜惜。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象,也深入探讨了人的情感与存在的意义。张慎仪以清凉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构筑了一幅优雅而又沉重的内心画面,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身世如薸寄:身世如同野草般寄居无依,表达了诗人的漂泊感。
- 被炎风吹来此住,饱参凉意:虽然身处炎热之中,却能感受到一丝凉意,暗示对生活的淡然。
- 一桁虾须钩上未:形象地描绘出夏日雨水的情景。
- 人坐午阴疏际:描绘在午后阴凉处的悠闲状态。
- 细检点兰煤檀粹:细致地品味香气,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精致追求。
- 借取金貌薰最好:渴望通过美好的香气来熏陶内心。
- 袅烟痕篆作回文字:烟雾缭绕,意象朦胧,充满诗意。
- 蓦一阵,妙香递:香气忽然传来,令人陶醉。
- 潇潇夜雨声悽戾:夜雨声凄凉,渲染出情感的忧伤。
- 倚胡床睡魔未隐,容心先碎:倚靠在床上,睡意未尽,心却已碎。
- 海样深愁都搅起,赢得泛澜清泪:内心的忧愁如海般翻涌,泪水如涟漪般泛起。
- 只羡煞买山引退:对隐退生活的向往与羡慕。
- 筑个团瓢画可读:想要构建一个可以静心阅读的地方。
- 却此生长在清凉地:然而一生却只能栖息在清凉的环境中。
- 胜今日,情憔悴:如今的我情绪憔悴,感叹时光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身世比作野草,突显孤独感。
- 拟人:香气被赋予了“递”的动作,增加了生动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集中在对人生无常与内心孤独的感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隐逸与清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状的无奈与忧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薸:象征漂泊与无根。
- 虾须:细长的事物,象征细腻的生活。
- 兰煤檀:清香,象征高雅与品位。
- 夜雨:象征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贺新凉》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张慎仪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身世如薸寄”是什么意思?
- A. 身世如同草木般寄生无依
- B. 身世如同富贵般显赫
- C. 身世如同大海般宽广
-
诗中“潇潇夜雨声悽戾”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兴奋
- B. 悲伤
- C. 快乐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张慎仪的《贺新凉》均表达了对孤独的思考,但李白更多地关注于思乡情感,而张慎仪则结合了自然景象与个人内心的感受,呈现出更为细腻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张慎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