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风下淮泗,潮落见三洲。
台没空垂钓,诗成独倚楼。
带刀馀旧俗,闻笛感新秋。
寂寞山中桂,谁怜景物幽。
白话文翻译:
在西风的吹拂下,淮河和泗水交汇的地方,潮水退落,三座洲岛显露出来。钓台已经淹没,闲人无事只能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身边带着刀剑,仍是旧时的习俗,听到笛声感受到新秋的气息。山中孤寂的桂树,谁来怜惜这幽静的景物?
注释:
- 淮泗:指淮河与泗水的交界处。
- 三洲:指水退后露出的三座小岛。
- 台:指钓鱼台,因水位上升而淹没。
- 带刀余旧俗:指仍保留着古代的风俗,带刀出行。
- 闻笛感新秋:听见笛声,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 桂:指桂花树,象征清雅和孤独。
典故解析:
- 带刀余旧俗:古代士人出行常带刀,表示身份和气节,诗中暗示对传统的怀念。
- 桂树:桂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孤高,常与文人雅士相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夔,清代诗人,生于江苏淮安,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秋天,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旧时光的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孤独。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西风和潮水的变化为切入点,描绘出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开篇的“西风”与“潮落”构成了一幅动态的自然画面,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接着,诗人从自然景象转向个人情感,独自倚楼的形象突显了他的孤独与思考。带刀的旧俗象徵着对传统的留恋,而笛声则引发了对新季节的感悟,形成了旧与新的对比。此外,诗末的“寂寞山中桂”不仅描绘了桂树的孤独,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幽怨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怀。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往昔的留恋,也有对现状的感叹,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西风下淮泗”:描绘了淮河与泗水在西风中的情景,象征着秋天的开始。
- “潮落见三洲”:潮水退去后,三座小岛显现,暗示时间的流逝。
- “台没空垂钓”:钓台淹没,暗示人们的闲适生活被打破。
- “诗成独倚楼”:诗人独自在楼上作诗,表现孤独的状态。
- “带刀馀旧俗”:仍然保持着古代的习惯,体现对传统的怀念。
- “闻笛感新秋”:秋天的笛声带来新季节的感受。
- “寂寞山中桂”:山中桂树的孤寂象征诗人的孤独。
- “谁怜景物幽”:表达对幽美景物无人问津的惋惜。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西风”与“潮落”,形成音韵的和谐。
- 意象:使用自然景物(风、潮、桂树)来映射内心情感。
- 比喻:通过景物描绘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题围绕着孤独、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西风:象征秋季的来临,带来一丝凉意与思考。
- 潮落: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变化,展现自然的无常。
- 桂树:象征高洁与孤独,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 笛声:代表新的气息,唤起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台”指的是什么?
A. 钓鱼台
B. 餐桌
C. 高楼 -
“带刀余旧俗”中“旧俗”指的是什么?
A. 传统习俗
B. 旧时服装
C. 古代诗词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孤独的情感?
A. 桂树
B. 潮水
C. 笛声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宁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惆怅,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维的诗更富有安宁感,而史夔的诗则倾向于孤独与感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史夔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