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府试目极千里》

时间: 2025-01-01 13:17:07

献赋多年客,低眉恨不前。

此心常郁矣,纵目忽超然。

送骥登长路,看鸿入远天。

古墟烟幂幂,穷野草绵绵。

树与金城接,山疑桂水连。

何当开霁日,无物翳平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京兆府试目极千里
作者: 刘得仁 〔唐代〕

献赋多年客,低眉恨不前。
此心常郁矣,纵目忽超然。
送骥登长路,看鸿入远天。
古墟烟幂幂,穷野草绵绵。
树与金城接,山疑桂水连。
何当开霁日,无物翳平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多年在外求职的感慨,心中常常郁郁寡欢,虽然偶尔也能看到远方的美好,但内心仍然难以摆脱沉重的负担。送别骏马奔向长途,遥望大雁飞入远空,古老的废墟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广袤的草野绵延不绝。树木似乎与金城相连,山川让人怀疑与桂水相接。何时才能迎来晴朗的日子,让我的视野不再被遮挡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献赋:指向朝廷或君主进献诗赋(赋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 郁矣:心情烦闷。
  • :良马。
  • 长路:指漫长的旅途。
  • 古墟:指古老的废墟。
  • 烟幂幂:烟雾弥漫的样子。
  • 穷野:广阔的田野。
  • 金城:指坚固的城池。
  • 桂水:指桂花水,常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

典故解析

  • :古代诗歌中常用来象征人才或出色的事物。
  • 鸿:象征自由和远大的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诗赋见长,风格清新且富有哲理。其诗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常常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情感变化。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求职期间,反映了他在外漂泊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渴望。社会动荡与个人奋斗的背景,让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愈加深刻。

诗歌鉴赏

《京兆府试目极千里》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盼与现实的无奈。诗开头以“献赋多年客”引入,说明了诗人长期在外求职的身份,带有一种无奈和愁苦。“低眉恨不前”更是道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渴望。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用“送骥登长路,看鸿入远天”来表现自己心中向往的自由与广阔的理想。古老的废墟与草野的描写,渲染出一种苍凉与孤独的氛围,透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此外,诗中提到的“树与金城接,山疑桂水连”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结尾的“何当开霁日,无物翳平川”则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献赋多年客:我在外求职多年,给予朝廷诗赋的游子。
  2. 低眉恨不前:心中郁结,不愿抬头面对现实。
  3. 此心常郁矣:这颗心常常感到烦闷。
  4. 纵目忽超然:虽然偶尔抬眼,心情却能暂时超脱。
  5. 送骥登长路:送走骏马,奔向漫长的旅途。
  6. 看鸿入远天:目送大雁飞入遥远的天空。
  7. 古墟烟幂幂:古老的废墟在烟雾中隐约可见。
  8. 穷野草绵绵:无尽的草野绵延不绝。
  9. 树与金城接:树木似乎与金城相连。
  10. 山疑桂水连:山川让人怀疑与桂水相接。
  11. 何当开霁日:何时才能迎来晴朗的日子。
  12. 无物翳平川:无物遮挡我的视野,在平坦的川面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骏马比作人才,表达对自由的渴求。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人性,体现诗人的情感。
  • 对仗:如“送骥登长路,看鸿入远天”,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最终,诗人向往一个没有遮挡的未来,渴望心灵的解放与开阔的视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人才能够飞黄腾达的希望。
  • 鸿:象征自由与志向。
  • 古墟:历史的沉淀,代表着过往的无奈与失落。
  • 烟与草:自然的朦胧美,反映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献赋多年客”中的“客”指的是: A. 游子
    B. 客人
    C. 朋友
    D. 学者

  2. 诗中提到的“骥”象征: A. 财富
    B. 人才
    C. 爱情
    D. 地位

  3. 诗的最后一句“何当开霁日”表达了: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现实的无奈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刘得仁的《京兆府试目极千里》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达了对理想与远方的向往,但前者更注重内心的挣扎与思考,而后者则表现出一种豪情壮志和自然的壮美。两者在意象的运用上也各有千秋,值得细细品味。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