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佛髻波罗蜜,仙肤优钵昙。
苓抽芳薏苦,蕉剥露芽甘。
南凤三杯粟,西螺五寸柑。
问谁能编织,名状漏嵇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各种美好的事物。开头提到“佛髻波罗蜜”,意指佛教中的一种智慧和解脱,紧接着形容“仙肤优钵昙”,暗指一种美丽的仙子般的肤色。接着提到“苓抽芳薏苦”,意思是从苦中提炼出芳香的药材,再到“蕉剥露芽甘”,描绘剥去蕉皮后露出的甘甜芽菜。接下来是“南凤三杯粟”,说明南方的凤鸟有三杯粟米,最后“西螺五寸柑”,则是形容西方的五寸橙子。最后一句“问谁能编织,名状漏嵇含”,表达了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思考与追问,似乎在探讨如何将这些美好的元素编织成诗。
注释
- 佛髻波罗蜜:佛教用语,波罗蜜意为“到彼岸”,象征智慧和解脱。
- 优钵昙:一种美丽的花,暗喻仙女的肤色。
- 苓:指某种药材,抽出其芳香味。
- 蕉:指香蕉,剥去皮后的果实。
- 南凤:南方的凤凰,象征吉祥。
- 西螺:指西方的螺类,可能是某种水果。
- 漏嵇:形容细腻的编织,可能指代诗的构思与创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尔准,清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诗作常以细腻著称,深受文人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诗人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描绘,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思考,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台阳杂咏 其五》是一首充满了细腻观察与丰富意象的诗。诗中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从开头的“佛髻波罗蜜”到结尾的“问谁能编织”,整首诗流露出一种禅意,似乎在探讨自然与人心的关系。诗中提到的各种植物和水果,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象征着生命的多样与丰盛。
在意象方面,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如“蕉剥露芽甘”让人能感受到食物的甘甜,寓意生活中的乐趣与美好。同时,诗中对南凤与西螺的描绘,也展示了地域的差异与文化的多样性。最后的提问句引人深思,仿佛在询问谁能将这些美好事物融合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与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佛髻波罗蜜”:将佛教理念引入,象征智慧。
- “仙肤优钵昙”:美的象征,暗指理想中的人性美。
- “苓抽芳薏苦”:表现从苦难中提炼出的美好。
- “蕉剥露芽甘”:生活中的甘甜,反映自然的馈赠。
- “南凤三杯粟”: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南方的丰饶。
- “西螺五寸柑”:突出地域特色,丰富意象。
- “问谁能编织”:抒发对美好事物的思考,反映诗人的自省。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佛髻”与“优钵昙”比喻智慧与美。
- 对仗:整首诗语句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探索自然之美与人心之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意象分析
- 佛髻:象征智慧与解脱。
- 仙肤:代表理想中的美。
- 苓、蕉:自然中的美好与甜蜜。
- 南凤、西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佛髻波罗蜜”中“波罗蜜”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智慧
- C. 一种食物
-
诗中提到的“蕉剥露芽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苦涩
- B. 生活的甘甜
- C. 自然的奇妙
-
最后一句“问谁能编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无奈
- B. 思考与追问
- C. 高兴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孙尔准与王维的自然描绘,孙尔准更侧重于细腻的生活描写,而王维则更多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突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