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杜侍郎挽词三首
(陈师道 〔宋代〕)
身去风流在,人难玉石分。
平生才一见,治行已多闻。
更觉知音少,还修地下文。
他年九原泪,仍是两冯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杜侍郎的怀念与哀悼。诗人感叹杜侍郎虽然身已离去,但他的风流才华依旧留在人间。人们很难将玉石分开,形容杜侍郎的才华与品德难以被世人所分离。诗人回忆自己一生中只与杜侍郎相识一次,但却已听闻其治行的美名。他感到知音太少,未来还希望能在地下继续交流。即使在未来的日子里,泪水仍会流淌,怀念的情感依然存在。
注释:
- 风流:指才华出众,风采卓然。
- 玉石分:比喻优秀与平庸的区分,难以分开。
- 治行:指为人处世的行为和治理才能。
- 知音:能够理解自己的人,通常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 九原:指的是阴间或亡者之地。
- 冯君:指冯道与冯唐,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暗指杜侍郎的品德和声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师道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以抒情、怀古为主,常常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 创作背景:此诗是悼念杜侍郎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优秀人才的珍视与怀念。杜侍郎的离世让诗人感受到失去的痛苦,也让他更加意识到知音之难得。
诗歌鉴赏:
《杜侍郎挽词三首》通过深情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杜侍郎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对其才德的赞美。诗的开头“身去风流在”,令人感受到杜侍郎虽已去世,但其才华和风采永留人间,不会随之消逝。接着,诗人用“人难玉石分”来形容世人对杜侍郎的评价,强调了高洁与平庸之间的难以辨别,凸显杜侍郎的独特之处。
在“平生才一见,治行已多闻”中,诗人回忆自己与杜侍郎的初识,这样的交往虽短暂但却足以让他了解到杜侍郎的治行之美,表明他对杜侍郎的深刻印象。接下来的“更觉知音少,还修地下文”则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即使在世间难得知音,仍希望在冥冥之中能与杜侍郎交流。最后一句“他年九原泪,仍是两冯君”,则是对未来的展望,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情感的羁绊始终存在。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深刻,言辞间流露出对逝者的无限怀念与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身去风流在”:即使身已离去,他的风采依然存在。
- “人难玉石分”:人们很难将优秀与平庸区分开来,杜侍郎的才华难以被埋没。
- “平生才一见”:诗人与杜侍郎仅有过一次相见,表明相识的珍贵。
- “治行已多闻”:杜侍郎的治理才能和品行早已为人所知。
- “更觉知音少”:感叹知音难得,情感深厚。
- “还修地下文”:希望在来世能继续交流。
- “他年九原泪”:在未来的日子里,仍会因怀念而流泪。
- “仍是两冯君”:即使在九原,仍会怀念与杜侍郎的情谊。
-
修辞手法:
- 比喻:“玉石分”比喻优秀与平庸的难以分辨。
- 对仗:前后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情感寄托:通过对知音的渴望寄托对友人的思念。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朋友的怀念与尊敬,表现了对逝去友人的深情和对知音难得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风流:象征才华与风采,代表了杜侍郎的个性。
- 玉石:象征优秀与平庸,强调杜侍郎的独特性。
- 九原泪:代表对逝去的怀念与悲伤,传达了永恒的情感连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身去风流在”意味着什么? A. 杜侍郎身去,才华消失
B. 杜侍郎身去,风采依然
C. 杜侍郎没有风流 -
诗人对“知音”的态度是?
A. 感到知音很多
B. 渴望能够找到知音
C. 对知音无所谓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头》:同样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抒发思念兄弟的情感,具有相似的主题。
诗词对比:
- 陈师道与李白在抒情方式上有相似之处,李白的豪放与陈师道的婉约形成鲜明对比,但二者均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陈师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