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张文潜
陈师道 〔宋代〕
我贫无一锥,所向皆四壁。
瀛洲足风露,胡不减饥色。
昔闻杜氏子,剪髻事尊客。
君妇定不贤,三梳奉巾栉。
白话文翻译:
我贫穷得连一根锥子都没有,四周都是墙壁。
瀛洲(传说中的仙岛)上风光无限,为什么我却不能减轻饥饿的痛苦呢?
从前听说杜甫的儿子,为了尊敬客人,剪掉了自己的头发。
但你妻子一定不贤惠,三次梳理发髻为你奉上巾帕。
注释:
字词注释:
- 锥:一种尖锐的工具,用于刺穿物体。
- 四壁:四周的墙壁,形容环境的闭塞。
- 瀛洲: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理想的境地或美好事物。
- 杜氏子:指杜甫的儿子,形象地代表着对尊重和礼节的重视。
- 君妇:指对方的妻子。
- 三梳:指三次梳理发髻,表示细心和周到。
典故解析:
- 杜氏子: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人道主义关怀和对社会疾苦的关注而闻名。提到杜甫的儿子剪髻,说明诗人对礼仪和尊重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5-1101),宋代诗人,擅长诗歌和散文,作品富有情感和哲理,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其诗作品有时流露出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陈师道生活贫困之时,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诗人与张文潜的友谊也体现在此诗中,反映出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贫无一锥”开篇,直白地表达了诗人的贫困境地,令人感受到一种压迫感与无奈。诗人在面对这种困境时,虽然提到了“瀛洲”的美好,似乎在暗示他内心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现实的困境又让这种向往显得无比渺小。接下来的两句中,通过对杜氏子尊重客人的典故,诗人不仅在自谦,也在反映一种对礼仪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在贫穷与理想、现实与礼仪之间形成强烈的对照,增加了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
最后的两句以对“君妇”的评价结尾,似乎是在对朋友的生活状态表示一种不满或惋惜,反映了对人性和家庭关系的进一步思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人不仅感受到其个人的困境,也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贫无一锥,所向皆四壁:诗人自述贫困,没有任何工具,四周都是墙壁,暗示孤立无援的境地。
- 瀛洲足风露,胡不减饥色:虽向往理想的生活,但面对现实的饥饿,无法得到缓解,反衬出其无奈。
- 昔闻杜氏子,剪髻事尊客:提到杜甫之子剪发以示尊重,反映出对礼仪的重视。
- 君妇定不贤,三梳奉巾栉:对友人妻子的评价,表达对其贤惠与否的质疑,进一步深化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贫困与理想生活的对比,凸显了内心的矛盾。
- 典故:引用杜甫之子剪发的故事,增加了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探讨了人际关系与家庭生活的复杂性,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贫穷:象征着困境与无奈。
- 瀛洲:象征理想的生活与美好的希望。
- 剪髻:象征对尊重与礼仪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贫困? A. 描述周围环境
B. 描述自己的情感
C. 描述过去的经历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杜氏子”是谁? A. 杜甫的儿子
B. 杜甫的朋友
C. 杜甫的弟子
答案:A -
诗的最后一句对“君妇”的评价,表达了对其什么的看法? A. 尊重
B. 不贤惠
C. 聪明
答案:B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答张文潜》这首诗的意境、背景及其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