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屏不见刀斧痕,石下初谁得行径?千骑来时停管弦,月明更觉山中静。
白话文翻译:
石屏上没有刀斧的痕迹,石下最初是谁开辟的小路?当千骑到来时,管弦乐声停止,月光下更觉山中的宁静。
注释:
- 石屏:指天然形成的石壁,平整如屏风。
- 刀斧痕:指人工雕琢的痕迹。
- 行径:小路,路径。
- 千骑:形容人马众多。
- 管弦:指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王安石、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是他在滁州任职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在自然中的宁静与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巩在滁州任职期间,受到当地自然景观的启发而创作的。诗中描绘了石屏路的自然美景和宁静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石屏路的自然景观,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首句“石屏不见刀斧痕”,以石屏的自然形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强调了自然景观的原始和未经雕琢。第二句“石下初谁得行径?”则引发了对自然路径的探索和好奇。后两句“千骑来时停管弦,月明更觉山中静”,通过对比人马喧嚣与山中宁静,突出了自然环境的静谧和作者内心的宁静。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超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屏不见刀斧痕”:这句诗通过“不见刀斧痕”来形容石屏的自然形态,强调了自然景观的原始和未经人工雕琢的美。
- “石下初谁得行径?”:这句诗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发读者对自然路径的探索和好奇,同时也暗示了自然景观的神秘和未知。
- “千骑来时停管弦”:这句诗通过“千骑”和“停管弦”的对比,描绘了人马喧嚣的场景,为后文的宁静氛围做铺垫。
- “月明更觉山中静”:这句诗通过“月明”和“山中静”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环境的静谧和作者内心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千骑”与“山中静”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环境的宁静。
- 设问:第二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自然路径的探索和好奇。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石屏路的自然景观,作者展现了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超然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屏:象征自然的原始和未经雕琢的美。
- 刀斧痕:象征人工雕琢的痕迹。
- 行径:象征自然路径的神秘和未知。
- 千骑:象征人马喧嚣的场景。
- 月明:象征自然环境的静谧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石屏不见刀斧痕”表达了什么意思? A. 石屏经过人工雕琢 B. 石屏自然原始,未经人工雕琢 C. 石屏上有刀斧的痕迹 D. 石屏被破坏了
-
诗中“千骑来时停管弦”描绘了什么场景? A. 人马喧嚣的场景 B. 山中的宁静 C. 月明的美丽 D. 石屏的原始
-
诗中“月明更觉山中静”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美的赞叹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人工雕琢的厌恶 D. 对喧嚣场景的喜爱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超然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曾巩的《石屏路》:两首诗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在表达方式和意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时期诗作的详细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曾巩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