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羁旅复经冬,瓢空盎亦空。
泪流寒枕上,迹绝旧山中。
凌结浮萍水,雪和衰柳风。
曙光鸡未报,嘹唳两三鸿。
白话文翻译:
在这漫长的冬季,我身处异乡,心中充满孤独;即使是盛满水的瓢,内心却是空荡荡的。我在寒冷的枕头上流泪,回忆起旧时的山川景色,已经不再留有任何痕迹。浮萍在冰冷的水面上漂浮,雪花伴随着衰败的柳树在风中飘荡。天还未亮,公鸡尚未鸣叫,只有那两三只鸿雁在空中悲鸣。
注释:
- 羁旅:指漂泊在外,身处异乡。
- 瓢:指盛水的器具,这里用以象征内心的空虚。
- 泪流寒枕: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思乡而流泪,沾湿了枕头。
- 迹绝旧山中:旧时的山川已无踪影,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对往昔的怀念。
- 凌结:指冰冻、结冰。
- 浮萍水:浮萍漂浮在水面,象征着孤独和无助。
- 雪和衰柳风:描绘冬天的寒冷和萧条的意境。
- 曙光鸡未报:天还未亮,鸡未鸣,传达了静谧的氛围。
- 嘹唳:形容鸿雁的叫声,带有悲凉之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约779年-843年),字阮,号潜溪,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致的语言而闻名,尤其是以写景抒情的诗作而受到后世的赞赏。贾岛的诗风沉郁,常带有浓厚的孤独与思乡情怀。
创作背景:
《冬夜》创作于贾岛的流亡时期,正值冬季,诗人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愈发强烈。作品通过对冬夜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无尽怀念和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冬夜》通过对冬天夜晚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篇即以“羁旅复经冬”引入,强调了诗人身处异乡的无奈与悲凉,紧接着用“瓢空盎亦空”暗示内心的空虚和无助,令人感同身受。接下来的“泪流寒枕上”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透过简单的意象传达出深切的思乡之情。
诗中“迹绝旧山中”一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故乡的遥不可及,令人心生无限感慨。接下来几句“凌结浮萍水,雪和衰柳风”,描绘了冰冷萧瑟的冬景,似乎在映衬着诗人内心的孤寂。最后一句“曙光鸡未报,嘹唳两三鸿”则通过晨曦未至的静谧与鸿雁的哀鸣,进一步渲染出孤独的氛围。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绵延,展现了那种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给人以深思。贾岛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冬夜的孤寂与思乡之情,使得这首诗成为表达孤独与怀念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羁旅复经冬:诗人身处异乡,经历了漫长的冬季,反映出他孤独的处境。
- 瓢空盎亦空:即使是盛水的器具,内心却感到空虚,暗示诗人的孤独感。
- 泪流寒枕上:因思乡而流泪,泪水浸湿了寒冷的枕头,表现出深切的悲伤。
- 迹绝旧山中:旧时的山水景色已然消失,强调了对往昔的怀念和时间的无情。
- 凌结浮萍水:冰冷的水面上漂浮着浮萍,象征着无依无靠的孤独。
- 雪和衰柳风:寒冷的雪与衰败的柳树相伴,营造出一种萧条的氛围。
- 曙光鸡未报:天色尚未亮,公鸡还未鸣叫,传达了冬日清晨的宁静。
- 嘹唳两三鸿:空中几声鸿雁的叫声,带着悲凉,暗示诗人的孤独与思乡。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泪流寒枕上,迹绝旧山中”,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瓢”、“浮萍”、“雪”、“柳”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 比喻:将“瓢空”用作心境的象征,传达了内心的空虚。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冬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身处异乡的孤独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人的内心情感与自然景象之间的深刻联系,突显了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往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冬夜:象征孤独和寒冷,反映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
- 泪:表达思乡之情和内心的悲伤。
- 浮萍: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暗示无依无靠。
- 雪:代表寒冷与凄凉,增强了诗的情感基调。
- 鸿雁:常象征离别与思乡,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羁旅复经冬”意指: A. 在家中过冬
B. 身处异乡经历漫长的冬季
C. 享受冬季的乐趣
答案:B -
“泪流寒枕上”表达了诗人: A. 开心的心情
B. 对故乡的思念与悲伤
C.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B -
“曙光鸡未报”中的“鸡”指: A. 鸡鸣传来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饲养的动物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贾岛《冬夜》与李白《静夜思》:两首诗均表达了思乡之情,但贾岛通过冬夜的寒冷与孤独描绘出更为凄凉的氛围,而李白则在月夜中流露出温柔而怀念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贾岛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