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僧》

时间: 2025-01-06 08:26:26

从来多是游山水,省泊禅舟月下涛。

初过石桥年尚少,

久辞天柱腊应高。

青松带雪悬铜锡,白发如霜落铁刀。

常恐画工援笔写,身长七尺有眉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僧
贾岛 〔唐代〕
从来多是游山水,省泊禅舟月下涛。
初过石桥年尚少,久辞天柱腊应高。
青松带雪悬铜锡,白发如霜落铁刀。
常恐画工援笔写,身长七尺有眉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与一位僧人的交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对僧人隐居生活的敬仰。诗中提到作者常常游览山水,停泊在月光下的禅舟上。回忆自己年轻时刚过石桥的情景,后来却很少再去天柱山。青松上满是雪,悬挂着铜锡;而白发如霜,仿佛是一把锈刀。作者常常害怕画工把自己画下来,自己身长七尺,眉目分明。

注释:

  • 省泊:指轻轻停泊,省略是指简约、简化。
  • 禅舟:指僧侣的船,寓意禅修的生活。
  • 石桥:象征着年轻时的经历。
  • 天柱:指天柱山,寓意高远的志向。
  • 青松带雪:比喻坚定的品格,雪象征着高洁。
  • 铜锡:指僧侣所持的法器,象征着修行。
  • 铁刀:比喻岁月的无情与沧桑。

典故解析:

  • 天柱山:在中国文学中常用作修行的隐喻,象征着高洁和超然的境界。
  • 青松:青松常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代表着不屈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约779年-843年),字阮籍,号梦得,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贾岛是“王孟”派的诗人,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贾岛与一位僧侣的交往中,表达了他对僧侣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它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隐逸、禅修的思想。

诗歌鉴赏:

贾岛的《赠僧》是一首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作者通过“游山水”和“禅舟”描绘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给人以宁静的感受。接着,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提到的“青松带雪”与“白发如霜”形成鲜明对比,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隐含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此外,诗的最后两句“常恐画工援笔写,身长七尺有眉毫”则表现出作者对自我形象的忧虑与对人生的反思。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使得整首诗气韵生动,令人深思。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贾岛对僧人生活的敬仰,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从来多是游山水:表达作者常常游历山水,享受自然的乐趣。
  2. 省泊禅舟月下涛:描绘在月光下的湖面上静静停泊的禅舟,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3. 初过石桥年尚少:回忆年轻时刚过石桥的情景,带有怀旧之情。
  4. 久辞天柱腊应高:已很久不再去天柱山,暗示追求高远境界的心情。
  5. 青松带雪悬铜锡:青松上覆盖着雪,象征着高洁,铜锡则是僧侣的法器。
  6. 白发如霜落铁刀:白发如霜,象征岁月的流逝,铁刀则象征生活的艰辛。
  7. 常恐画工援笔写:害怕画工把自己画下,表现出对名声与形象的担忧。
  8. 身长七尺有眉毫:自我描述,强调自身的存在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发比作霜,青松比作高洁的品格。
  • 对仗:如“青松带雪”与“白发如霜”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对称美。
  • 拟人:将禅舟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僧人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哲思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松:象征坚韧、高洁。
  • :象征纯洁与高尚。
  • 白发:象征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流逝。
  • 禅舟:象征隐逸生活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贾岛的《赠僧》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 A. 追求功名利禄
    • B. 向往隐逸与自然
    • C. 对世俗的厌恶
  2. 诗中的“青松带雪”意在表达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高洁与坚韧的品格
    • C. 时光的流逝
  3. 诗中提到的“白发如霜”象征什么?

    • A. 年轻的朝气
    • B. 生命的无常
    • C. 财富的积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赠僧》与王维的《鸟鸣涧》: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贾岛更关注于自我内心的感受,而王维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