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歌妓
作者:苏轼 〔宋代〕
绣帘高捲倾城出。
灯前潋滟横波溢。
皓齿发清歌。
春愁入翠蛾。
悽音休怨乱。
我已先肠断。
遗响下清虚。
累累一串珠。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绣帘高高卷起,倾城的美人走了出来。
灯下的光影波光粼粼,映出她的妩媚。
她的皓齿间发出清脆的歌声,
春天的愁绪涌入她的翠眉之中。
她的哀怨声不必再诉说,我早已心如刀割。
那余音荡漾在空中,
如同一串串珍珠,纷纷落下。
注释:
字词注释:
- 绣帘:绣有花纹的帘子,通常用于装饰。
- 倾城:形容女子的美貌,能使城池倾倒。
- 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 皓齿:洁白的牙齿。
- 翠蛾:形容眉毛如翠色般的美丽。
- 悽音:悲伤的声音。
- 肠断:形容痛苦心伤,肠子似乎都断了。
- 遗响:留下的声音。
- 累累:形容数量多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珍珠等。
典故解析:
苏轼的作品常常与美人、春愁等主题有关,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这里的“倾城出”暗示了美人的出场对环境的影响,充满了古典美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菩萨蛮·歌妓》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诗中流露出的春愁,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菩萨蛮·歌妓》通过对一位歌妓的描写,展现了美与愁的交织。诗的开头用“绣帘高捲”描绘出歌妓的优雅出场,接着用“灯前潋滟”形象化她的美丽,形成明暗对比,突出其光彩照人。诗中“皓齿发清歌”描述了歌妓动人的歌声,暗示了她的才华与魅力。
当诗人提到“春愁入翠蛾”时,愁绪与美景交错,使得整首诗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美丽,更深入到内心情感的复杂性。“悽音休怨乱”则流露出诗人的无奈与伤感,似乎歌妓的歌声让他想起了往昔的种种,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厚度。
最后一句“累累一串珠”将歌妓的歌声比作珍珠,既形象又富有诗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整首诗在优美的意境中,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过去的惆怅,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绣帘高捲倾城出:描述歌妓的出现,暗示她的美丽动人。
- 灯前潋滟横波溢:形容灯光下的波光,映衬出歌妓的妩媚。
- 皓齿发清歌:强调歌妓的歌声动人,且与她的美丽相得益彰。
- 春愁入翠蛾:春天的愁绪映入她的眉宇,暗示愁苦。
- 悽音休怨乱:歌声中透露出无奈与哀怨。
- 我已先肠断: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失去感到非常痛苦。
- 遗响下清虚:余音缭绕,令人沉醉。
- 累累一串珠:将歌声比作珍珠,富有诗意,令人回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歌声比作珍珠,增强了诗的美感。
- 拟人:将情感赋予歌声,使其更具感染力。
- 对仗:如“皓齿发清歌”与“春愁入翠蛾”,形成和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歌妓的美丽和诗人内心的愁苦,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逝去岁月的惆怅,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绣帘:象征美丽与优雅。
- 灯:象征光明与温暖,同时也是美的映衬。
- 皓齿:象征青春与活力。
- 翠蛾:象征美丽的容颜与春天的气息。
- 珠:象征珍贵的记忆与美好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菩萨蛮》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A. 李白
B. 苏轼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的“皓齿”指的是:
A. 美丽的眼睛
B. 洁白的牙齿
C. 细腻的肌肤
D. 优雅的姿态 -
“累累一串珠”中“珠”象征着:
A. 财富
B. 诗人的痛苦
C. 美好的歌声
D. 美丽的容颜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惆怅。
- 杜甫《丽人行》:描绘了女子的美丽与生活的无常。
诗词对比: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与《菩萨蛮》都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但前者更侧重于豪情壮志,后者则更为细腻、柔美,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唐宋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