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州宋国博以诗见纪在郡杂咏,次韵答之》
时间: 2025-01-06 04:29: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吾观二宋文,字字照缣素。
渊源皆有考,奇险或难句。
后来邈无继,嗣子其殆庶。
胡为尚流落,用舍真有数。
当时苟悦可,慎勿笑杕杜。
斲窗谁赴救,袖手良优裕。
山城辱吾继,缺短烦遮护。
昔年谬陈诗,无人聊瓦注。
于今赓绝唱,外重中已惧。
何当附家集,击壤追咸濩。
白话文翻译
我看二宋的诗文,每一个字都如同映照在白绢纸上。
渊源都有考证,虽然有些句子奇特险峻,难以理解。
后来的人几乎没有继承,后代的子孙基本上都很少。
为什么仍然要让这些诗文流落,舍弃真正的作品呢?
当时若能让人欢喜,切忌嘲笑杕杜(指杜甫)。
谁来拯救这斲窗的困境,袖手旁观的人安闲自得。
山城让我感到屈辱,缺乏保护让我烦恼。
往年的诗歌错误频频,没有人愿意为其评注。
如今我想继续这绝唱,外面的压力让我感到恐惧。
何时才能附上家集,像古人那样追寻咸濩(诗人)呢?
注释
- 二宋:指南宋和北宋。
- 照缣素:字字句句清晰可见,形容诗文的明晰。
- 杕杜:杕杜是指杜甫,意为不应嘲笑古代诗人。
- 斲窗:指斲木窗,形容破败的处境。
- 击壤:古代农民通过打地面来表示对丰收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作品题材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作于苏轼被贬密州期间,反映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思考以及对后世诗人状况的忧虑。苏轼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看到传统诗歌的流失,对后代的继承问题深感焦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古代诗文的深切关注与忧虑,尤其是对于后代诗人继承传统的艰难境遇。开头的“吾观二宋文”便交代了观察的对象,而“字字照缣素”则体现了诗文的清晰和重要性。苏轼在这里不仅是在评价古文的美,更是在警示后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后来邈无继,嗣子其殆庶”,这一句直接表达了对后代诗人创作能力的担忧,认为后世缺乏继承者,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危在旦夕。接下来提到的“胡为尚流落”,更是对时人不珍视优秀文化的批评。
诗中苏轼用“斲窗”和“袖手”描绘了自己面对困境的无奈与苦恼,显现了他对社会现状的失望与自嘲。最后的“何当附家集”则流露出他对将来能追随古人步伐的渴望,以及对自己创作的期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辨,展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期待,既是对自身创作的反思,也是对整个文化传承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观二宋文,字字照缣素:我观察二宋的文词,每一个字都如白绢纸般明显。
- 渊源皆有考,奇险或难句:这些诗文的渊源都有考证,然而有些句子却奇特而难以理解。
- 后来邈无继,嗣子其殆庶:后来的作品几乎没有继承,后代的子孙恐怕都乏人问津。
- 胡为尚流落,用舍真有数:为何仍有人让这些诗文流落,舍弃那些真正的作品呢?
- 当时苟悦可,慎勿笑杕杜:当时的作品若能让人欢喜,切忌嘲笑杜甫。
- 斲窗谁赴救,袖手良优裕:谁来拯救这斲窗的困境,人们却袖手旁观安闲自得。
- 山城辱吾继,缺短烦遮护:山城让我感到屈辱,缺乏保护让我烦恼。
- 昔年谬陈诗,无人聊瓦注:往年的诗歌错误频频,没人愿意为其评注。
- 于今赓绝唱,外重中已惧:如今我想继续这绝唱,外面的压力让我感到恐惧。
- 何当附家集,击壤追咸濩:何时才能附上家集,像古人那样追寻咸濩呢?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人和今人的对比,强调后继乏人。
- 比喻:用“斲窗”比喻困境,增加了诗句的形象性。
- 反问:通过“胡为尚流落”引发思考,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后代继承的忧虑,通过对古诗文的回顾,表达了对文学艺术未来的深切关注与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二宋:象征着传统文化的高峰。
- 缣素:象征着清晰、纯洁的文辞。
- 斲窗:象征着破败与无奈。
- 山城:象征着作者处境的屈辱与困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杕杜”是指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白居易
- D. 王维
-
“吾观二宋文,字字照缣素”中的“缣素”指的是什么?
- A. 笔墨
- B. 纸张
- C. 诗词
- D. 书法
-
诗中“斲窗”意象的作用是?
- A. 表达希望
- B. 象征困境
- C. 描绘美景
- D. 传达快乐
答案:
- B. 杜甫
- B. 纸张
- B. 象征困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杜甫:苏轼的这首诗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忧虑,而杜甫的《春望》则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两者虽主题不同,但都在反映对时代的思考与感受。
参考资料
- 《苏轼集》
- 《唐宋诗词选》
- 《中国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