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潼关至华阴西岳庙 其一》

时间: 2025-01-17 09:34:25

青牛鞚罢驾茅龙,不用仙人九节筇。

此去关河分两界,当前霄汉插三峰。

平临极北星辰动,頫瞰终南雪霰封。

差喜此邦无佩犊,好禳旱魃事春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牛鞚罢驾茅龙,不用仙人九节筇。
此去关河分两界,当前霄汉插三峰。
平临极北星辰动,頫瞰终南雪霰封。
差喜此邦无佩犊,好禳旱魃事春农。

白话文翻译:

青牛停止了马车的行进,不需要仙人手中的九节竹杖。
此行将要跨越关河,面前的天空中三座山峰直插云霄。
我平视北方的星辰在移动,俯瞰终南山的雪霜封冻。
稍微欣喜的是这个地方没有佩戴的犊牛,希望能祈求旱魃的事物能帮助春天的农作。

注释:

  • 青牛: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神秘和超凡。
  • 茅龙:指用茅草编成的龙形车,古代交通工具之一。
  • 仙人九节筇:指仙人手中的一种九节竹杖,象征长生不老和神仙的能力。
  • 关河:指关口和河流,象征着地理的分界线。
  • 霄汉:指高空和银河,代表着天空的辽阔。
  • 三峰:指三座高山,象征着壮丽的自然景观。
  • 佩犊:指佩戴的牛,象征着农耕与生活的依赖。
  • 旱魃:古代传说中的干旱之神,象征着干旱对农作的威胁。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青牛”、“仙人”均为道教文化中的元素,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和神秘力量的信仰。诗人通过这两者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对世俗与超凡的思考与选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耀遹,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对人事的思考。其诗风常常融合了道教文化和自然哲学。

创作背景:
《从潼关至华阴西岳庙 其一》是在诗人游历过程中写成,表达了他对自然环境的感受与对人生哲理的深思。特定的地理位置让诗人产生了对关河、山峰的感慨,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人世间的反思。

诗歌鉴赏:

此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色入手,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神秘力量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开篇描绘青牛与茅龙的意象,显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神秘感。紧接着,诗人提出“此去关河分两界”,暗示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认同与自然景观的独特审视。

诗中描绘的三峰与星辰的对比,表达了人类渺小与大自然壮丽的对照,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敬畏与对壮丽景色的赞美。最后两句则转向世俗,透出一丝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和对自然灾害的祈愿,使得整首诗在哲理与自然之间找到了平衡。通过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诗人展示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反映出一种追求和谐的心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青牛鞚罢驾茅龙:青牛停止了行驶,象征着神秘与超凡的结合。
    • 不用仙人九节筇:不依靠神仙的力量,表现出对自我力量的信心。
    • 此去关河分两界:要跨越关河,暗示着人生的转折点与选择。
    • 当前霄汉插三峰:面前的高山,象征着挑战与追求的目标。
    • 平临极北星辰动:仰望北方星辰,表现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
    • 頫瞰终南雪霰封:俯视终南山的雪霜,展现自然景观的苍凉与美丽。
    • 差喜此邦无佩犊:稍微欣喜的是这里没有依赖的牺牲,体现了诗人的独立精神。
    • 好禳旱魃事春农:希望能祈求雨水的降临,关注农民的生计与自然的和谐。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牛”与“茅龙”的对比,展现出神秘与世俗的对立。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关河分两界,霄汉插三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崇拜与对人世间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和谐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农业生活的关心与希望。

意象分析:

  • 青牛:象征着神秘与超凡的力量,反映了道教文化的影响。
  • 关河:代表了地理的分界,象征着人生的选择与变化。
  • 三峰:象征着追求的目标与人生的挑战。
  • 星辰:象征着宇宙的辽阔与人生的渺小。
  • 雪霰:暗示了自然的严酷与美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牛”象征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神秘力量
    C. 农田的丰收
    D. 乡土的温暖

  2. 诗中的“三峰”代表了什么? A. 自然的壮丽
    B. 个人的追求
    C. 生命的艰辛
    D. 未来的希望

  3. “好禳旱魃事春农”中的“旱魃”指的是什么? A. 农作物
    B. 干旱之神
    C. 人类的痛苦
    D. 自然的馈赠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陆耀遹的《从潼关至华阴西岳庙 其一》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观,但前者更关注人文与自然的关系,后者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