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申节锡宴当筵致语口号 其二》

时间: 2025-01-17 08:33:21

邑近蓬莱萃刘真,晓看簪履望尧云。

三呼请祝圣人寿,亿载长为天下君。

荷柄飞香浮碧斝,榴花照座舞红裙。

更听既醉升平雅,始信宸恩浃海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邑近蓬莱萃刘真,
晓看簪履望尧云。
三呼请祝圣人寿,
亿载长为天下君。
荷柄飞香浮碧斝,
榴花照座舞红裙。
更听既醉升平雅,
始信宸恩浃海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盛大的庆典,诗人所在的地方靠近蓬莱,聚集了众多贤人。清晨时分,诗人看着身着华丽服饰的人们,仰望着象征祥瑞的云彩。诗人三次呼喊祝愿,祈求圣人长寿,希望他能永远统治天下。香气四溢的荷花和盛开的石榴花装点着宴席,舞者身着红裙,舞姿翩翩。此时,酒意正浓,风雅的氛围让我更加相信圣恩遍及海角天涯。

注释

  • 邑近蓬莱:邑指城市,蓬莱是传说中仙人的居所,寓意地方祥和。
  • 簪履:指华丽的装饰和服装。
  • 尧云:尧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象征美好的统治。
  • 荷柄:指荷花的柄,象征美好的事物。
  • 榴花:石榴花,象征繁荣和美好。
  • 升平雅:升平指太平盛世,雅则指文雅高尚的气氛。
  • 宸恩:皇帝的恩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字克之,号元白,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以其细腻的诗风和政治关怀著称。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尤其是在盛世之际,展现了对治国理政的期望。

创作背景
《天申节锡宴当筵致语口号》是在庆祝某一节日的宴会上创作的,表达了对统治者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背景设定在一个盛世之时,诗人在宴会上与高朋满座,借此机会表达对国家的祝愿。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宋代士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充满了对统治者的尊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篇通过“邑近蓬莱”引入了一个富有仙气的场景,暗示了宴会的非凡与祥和。诗中提到的“尧云”,不仅指代了美好的天气,也象征着理想中的统治者。三呼祝愿,表达了人们对圣人的美好期望,体现出诗人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渴望。

接下来的意象如“荷柄飞香”、“榴花照座”,描绘了宴席的美丽与繁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更听既醉升平雅”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在宴会上酒过三巡后,愈发感受到的那种升平的雅致,暗含了对美好生活的享受与珍惜。

整首诗以宴会为背景,结合了对统治者的祝愿与对生活的赞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邑近蓬莱萃刘真:描述宴会地点靠近蓬莱,聚集了有才德的人士,营造出一个仙境般的氛围。
  • 晓看簪履望尧云:清晨时分,诗人看到身穿华丽服饰的人们,仰望着象征美好政权的云彩。
  • 三呼请祝圣人寿:诗人三次呼喊,表达对圣人的祝福,体现出人们对领导者的尊敬。
  • 亿载长为天下君:希望圣人永远统治,表达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向往。
  • 荷柄飞香浮碧斝:描绘宴席上的美丽景象,荷花的香气弥漫,增强了宴会的氛围。
  • 榴花照座舞红裙:石榴花照亮了宴席,舞者身着红裙,展现了欢快的气氛。
  • 更听既醉升平雅:在酒意的浸润中,感受到升平的雅致,表现出对生活的享受。
  • 始信宸恩浃海垠:最终感受到圣恩普及整个世界,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信任与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蓬莱”比喻美好的境界。
  • 对仗:如“荷柄飞香”和“榴花照座”,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将香气、花朵赋予了生命,营造出生动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统治者的祝愿,以及对未来的信心。通过宴会的欢愉与对统治者的敬仰,展现出诗人对政治的关怀和对民生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蓬莱:象征长生与理想之地,寄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尧云:象征理想的统治,代表人们对贤明君主的向往。
  • 荷花:象征纯洁与美好,宴席上的荷花增添了雅致。
  • 榴花:象征繁荣与希望,表现生活的美好与热闹。
  • 红裙:舞者的红裙象征着欢快与热烈,增添了庆祝的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蓬莱”指的是: A. 一座城市
    B. 仙人的居所
    C. 一种花
    D. 一种酒

  2. “三呼请祝圣人寿”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谁的祝愿? A. 自己
    B. 朋友
    C. 圣人
    D. 诗人

  3. 诗中“荷柄飞香浮碧斝”的意象主要体现了: A. 生命的短暂
    B. 宴席的美丽
    C. 自然的力量
    D. 个人的孤独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宴诗》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更加强调个人的豪情与放纵。
  • 杜甫《宴诗》:则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表现出更为沉重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史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