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鹰来》
时间: 2025-01-19 18:11: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鹰来
作者:苏辙 〔宋代〕
野鹰来,雄雉走。
苍茫荒榛下,毰毸大如斗。
鹰来萧萧风雨寒,
壮士台中一挥肘。
台高百尺临平川,
山中放火秋草乾。
雉肥兔饱走不去,
野鹰飞下风萧然。
嵯峨呼鹰台,人去台已圮。
高台不可见,况复呼鹰子。
长歌野鹰来,当年落谁耳。
父生已不武,子立又不强。
北兵果南下,扰扰如驱羊。
鹰来野雉何暇走,
束缚笼中安得翔。
可怜野雉亦有爪,两手捽鹰犹可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的自然景象,野鹰飞来,雄雉逃走。苍茫的荒野上,草木茂盛如斗。鹰的呼啸伴随着风雨的寒冷,壮士在高台上豪情万丈。高台高耸,俯瞰平川,山中秋草干枯,火光四起。肥雉和兔子们都因饱食而不愿离去,而野鹰则在凉风中翱翔。高耸的呼鹰台已是人去楼空,台上无人,呼鹰的声音也没法传达。长歌一曲,回忆起往年,那时的呼声又落在谁的耳畔?父亲已不再英武,儿子也无力担当。北方的军队果然南下,骚乱如同驱赶羊群。野鹰来袭,野雉又怎能自由飞翔?身陷囹圄,又怎能展翅翱翔?可怜的野雉也有利爪,双手捉住鹰,或许还能造成伤害。
注释
- 毰毸:古代指一种鸟类,形容羽毛丰盛。
- 壮士:指勇士,具有豪情壮志的人。
- 临平川:意指从高处俯瞰平坦的土地。
- 圮:倒塌,坍塌。
- 长歌:长声歌唱,常指抒发情感的歌谣。
典故解析:
- 这首诗中提到的“鹰”和“雉”常常在古诗中象征着勇猛与脆弱的对比,鹰象征强者与自由,而雉则象征弱者与被捕捉的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政治家,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哥哥。他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之时,北方的侵扰与南方的安定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对鹰与雉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忧虑。
诗歌鉴赏
《野鹰来》以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事的深刻观察。诗中描绘的草木茂盛与鹰的猎食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自然界的残酷法则。野鹰的飞来不仅是对雉的威胁,也象征着外敌的侵扰与不安定的社会环境。诗人在高台上豪情万丈,但高台已然人去楼空,表现了对过去英雄时代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鹰雉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在动荡年代中的无助与渴望,深刻揭示了历史变迁带来的个人命运的无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鹰来,雄雉走:开篇直接描绘了鹰的出现与雉的逃跑,暗示着一种紧张的氛围。
- 苍茫荒榛下,毰毸大如斗:描写环境,给人一种广袤、荒凉的感觉。
- 鹰来萧萧风雨寒:鹰的到来伴随着寒冷的风雨,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 壮士台中一挥肘:豪情万丈的壮士在此,表现出对抗外敌的勇气。
- 台高百尺临平川:高台象征着视野和权力,但也显得孤独无助。
- 北兵果南下,扰扰如驱羊:北方军队的南下,形成了对南方的威胁,社会动荡不安。
- 可怜野雉亦有爪,两手捽鹰犹可伤:即便是弱者也有反抗的能力,寓意虽弱但不屈的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野鹰”与“雄雉”比喻强者与弱者。
- 对仗:诗中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鹰与雉的描绘赋予了它们人性化的情感与行为。
主题思想: 全诗以鹰与雉的对比,揭示了个人在历史动荡中的脆弱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与尊严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鹰:象征强者、自由,但也带有掠夺性。
- 雄雉:象征弱者、受害者,代表被捕捉的命运。
- 高台:象征权力、视野,但也暗示孤独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野鹰来,雄雉走”中的“野鹰”象征什么?
A. 自由 B. 力量 C. 威胁
答案:C. 威胁 -
诗中提到的“壮士”指的是哪个角色?
A. 诗人 B. 英雄 C. 反抗者
答案:B. 英雄 -
“可怜野雉亦有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绝望 B. 反抗 C. 无奈
答案:B. 反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诗选》 - 收录苏辙及其相关诗词。
- 《宋代诗词研究》 - 论述宋代诗词的特点与发展。
- 《古诗词鉴赏》 - 提供古诗词鉴赏的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