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感旧》
时间: 2024-09-19 20:56: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子瞻感旧》 作者:苏辙
还朝正三伏,一再趋未央。
久从江海游,苦此剑佩长。
梦中惊和璞,起坐怜老房。
为我忝丞辖,置身愿并凉。
此心一自许,何暇忧陟冈。
早岁发归念,老来未尝忘。
渊明不久仕,黔娄足为康。
家有二顷田,岁办十口粮。
教敕诸子弟,编排旧文章。
辛勤养松竹,迟莫多风霜。
常恐先著鞭,独引社酒尝。
火急报君恩,会合心则降。
白话文翻译:
在正值三伏的时节,我屡次回朝,走向未央宫。
我常年在江海游历,唯独对这把佩剑感到苦恼。
在梦中我惊醒,怜惜那老房子。
为我担任丞相,心愿是能与凉爽相伴。
这颗心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许诺,何必再忧虑前途的陡峭山冈。
年轻时就有归家的念头,老来却始终难以忘怀。
陶渊明不久就辞官归隐,黔娄的生活也比官场更安康。
家中有二顷田地,年年可以供养十口人。
教导我的子弟们,整理我们旧时的文章。
辛勤培育松竹,愿它们不遭风霜。
常常担心先被鞭子抽打,独自品尝社酒的滋味。
急于向君上报恩,心中只求团聚的欢愉。
注释:
- 未央:未央宫,汉朝的一个宫殿。
- 剑佩:佩剑,古代士人常佩带的剑。
- 和璞:和璞,指未雕琢的玉石,借指美好的东西。
- 丞辖:丞相之职,代表权力和地位。
- 陟冈:陡峭的山冈,象征艰难的前途。
典故解析:
- 陶渊明:东晋诗人,以辞官归隐生活为人所称道,代表着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黔娄:古代隐士,代表安康自在的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溪,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与其兄苏轼齐名。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人生、家庭的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苏辙中年时期,时值三伏,恰逢暑热,他在此时回宫,感慨自己在江海游历的经历,对过去的思考,以及对家庭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次韵子瞻感旧》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怀的诗作,苏辙通过对往昔的回忆,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诗中开头提到的“三伏”,恰好处在炎热的夏季,这种气候反衬出他内心的苦闷,尤其是对曾经游历的怀念和佩剑的无奈。接下来,他在梦中惊醒,思念起老房子,象征着他对家庭的眷恋与对过去岁月的缅怀。
诗中提及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显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强调归隐与安康的价值。苏辙通过对比官场与乡野的生活,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渴望。此外,他提到“教敕诸子弟,编排旧文章”,表明他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承给后代,体现了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重视。
整首诗中流露出的情感从怀旧到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苏辙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还朝正三伏:再一次回朝,正值三伏的炎热季节。
- 久从江海游:长期在江海游历,暗示对外界的留恋与对自由的渴望。
- 苦此剑佩长:佩剑的负担,象征着责任与压力。
- 梦中惊和璞:梦中惊醒,令人怜惜那未雕琢的美好,暗含对纯真生活的向往。
- 为我忝丞辖:身为丞相,感到愧疚,心愿与清凉共处,反映出他对权力的无奈。
- 此心一自许:心中已然有了承诺,强调了信念的坚定。
- 早岁发归念:年轻时就有归乡的念头,强调对故土的思念。
- 渊明不久仕:提到陶渊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剑佩”比作负担,暗示责任的沉重。
- 对仗:如“教敕诸子弟,编排旧文章”,展现工整的结构美。
- 象征:老房子象征着对过去的珍视与怀念。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在于对生活的反思与对故乡的眷恋,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向往,以及在官场与田园生活之间的选择困惑。通过对陶渊明的引用,表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剑佩:象征责任与权力的负担。
- 老房:代表对家庭和过去生活的怀念。
- 松竹:象征坚韧与生命力,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次韵子瞻感旧》的作者是谁?
- A. 苏轼
- B. 苏辙
- C. 陶渊明
-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三伏”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
- B. 夏
- C. 秋
- D. 冬
-
苏辙在诗中提到陶渊明,是为了表达什么?
- A. 对官场的向往
-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C. 对历史的研究
- D. 对旅行的热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朱熹的《春日偶成》:同样体现出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
苏轼《题西林壁》与苏辙的这首诗,都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前者强调视角的变化,而苏辙则侧重于对故乡的情感。两者都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苏辙诗文集》
- 《陶渊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