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
时间: 2025-01-05 10:53: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
作者: 苏辙
独卧绳床已七年,
往来殊复少萦缠。
心游幽阙鸟飞处,
身在中原山尽边。
梁市朝回尘满马,
蜀江春近水浮天。
枉将眼界疑心界,
不见中宵气浩然。
二副使主笑语相従正四人,
不须嗟叹久离群。
及春煮菜过边郡,
赐火煎茶约细君。
日暖山蹊冬未雪,
寒生胡月夜无云。
明朝对饮思乡岭,
夷汉封疆自此分。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躺在绳床上已经七年,
来往的朋友实在少得可怜。
我的心神游弋在幽静的地方,
身体却在中原的山边尽头。
早晨在梁市返回时,马身上满是尘土,
春天的蜀江近在眼前,水面映出蓝天。
白白地用眼界去怀疑心中的感受,
此刻却看不见中宵浩然的气息。
两位副使与我相伴,正好有四个人,
不必叹息长时间离开了集体。
春天时我们在边郡吃菜,
还约定煮茶招待那位细君。
阳光温暖,山间小路上冬天未曾下雪,
寒气在胡月的夜晚没有云彩。
明天对饮时我将思念故乡的山岭,
此后夷族与汉族的边疆将会分开。
注释
- 绳床:用绳索编织的床,表示简陋的居住环境。
- 幽阙:指幽静的宫殿或境地,象征心灵的归宿。
- 梁市:指地名,这里特指在梁州的市场。
- 尘满马:形容旅途的艰辛,尘土满身的马。
- 细君:指妻子或女性朋友,这里特指心心念念的人。
- 胡月:通常指农历十月,象征寒冷的季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晚号涧翁,北宋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擅长诗词,散文和书法,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背景是诗人奉命出征契丹,途中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表现了身处异地的孤独与对团聚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身心的不同状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珍视。开篇的“独卧绳床”设定了诗人的孤独状态,暗示他在外地的生活简朴而孤独。接下来的描绘则通过“心游幽阙”和“身在中原”,展现出诗人虽身在异地,心中却向往着他所熟悉的地方。
诗中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绘如“梁市朝回尘满马”和“蜀江春近水浮天”,传达出时光的流逝和对春天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对比。最后几句则表达了与友人相聚的喜悦,尽管有思乡之情,但依然能找到共鸣与温暖。这种情感的张力,展示了苏辙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与细腻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卧绳床已七年:独自躺在简陋的床上,强调孤独与时间的流逝。
- 往来殊复少萦缠:朋友来往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
- 心游幽阙鸟飞处:内心向往幽静的地方,象征理想与自由。
- 身在中原山尽边:身体却身处偏远的地方,体现身心的分离。
- 梁市朝回尘满马:旅途的艰辛,尘土飞扬的景象。
- 蜀江春近水浮天:春天的美景,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枉将眼界疑心界:眼界与心境的矛盾,反映思维的局限。
- 不见中宵气浩然:无法感受到夜晚的浩然气息,暗示精神的萎缩。
修辞手法:诗中采用了对仗和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具象的描绘与抽象的思考结合,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在外求官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反映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绳床:象征简陋与孤独的生活状态。
- 幽阙:象征心灵的归宿与理想。
- 尘土:暗示旅途的艰辛与生活的磨难。
- 春水:象征生命的希望与美好。
- 山岭:代表故乡和思念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辙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诗中提到的“绳床”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富贵
- B. 繁华
- C. 孤独
-
诗中提到的“蜀江”主要象征?
- A. 战争
- B. 美好生活
- C. 乡愁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离骚》:屈原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苏辙的这首诗都表现了思乡之情,但前者更倾向于豪放与豁达,而苏辙则表现出更加细腻的孤独感与对友人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