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亢幕斋初成》

时间: 2025-01-17 09:41:05

小筑茅斋芟绿芜,莳花垒石足清娱。

当窗杨柳为屏障,绕屋溪山即画图。

旧设药阑添鸭脚,新栽湘竹隐虾须。

幽闲地僻无余事,一卷《南华》对茗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龙亢幕斋初成
小筑茅斋芟绿芜,
莳花垒石足清娱。
当窗杨柳为屏障,
绕屋溪山即画图。
旧设药阑添鸭脚,
新栽湘竹隐虾须。
幽闲地僻无余事,
一卷南华对茗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自己修建的小茅屋,周围环境清幽,绿草杂生的地方被清理干净,种上了花草,堆砌起石头,构成了一个清雅的娱乐空间。窗前的杨柳像屏障一样遮挡着,四周的溪水和山景仿佛是一幅画。原来的药栏旁边增添了鸭脚草,新种的湘竹则隐蔽着小虾的须。这里环境幽静,除了闲适的生活没有其他的事务,一卷《南华经》在茶炉旁伴随着茶香,令人心旷神怡。

注释:

  • 小筑:指小的房屋。
  • 茅斋:用茅草搭建的书房或居住之所。
  • :割去、铲除的意思。
  • 莳花:种植花草。
  • 垒石:堆砌石头。
  • 杨柳:柳树,常用作春天的象征。
  • 药阑:种植药材的小栏杆。
  • 湘竹:湘江地区的竹子,象征清雅。
  • 南华:指《南华经》,是道教经典之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荣棠(1690-1756),清代诗人,字季道,号龙亢,晚号华莼。他是清代的文人,擅长诗、词、文,并且对道教经典有深入研究,作品多描写自然与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隐居之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人多追求隐逸生活,以逃避官场的纷扰与世俗的喧嚣。

诗歌鉴赏:

《龙亢幕斋初成》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居所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隐逸生活。诗的开头以“小筑茅斋”引入,给人一种清新静谧的感觉,随后通过“莳花垒石”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改造与热爱。在“当窗杨柳”为屏障的描写中,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表达出一种安宁与安全感。接下来“绕屋溪山即画图”,将自然与人居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诗的后四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生活的细节,既有植物的生长,又有书卷的陪伴,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尤其是“一卷南华对茗炉”,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文人气质,还突显了道教文化的影响,流露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与思考。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充分展现了隐士生活的哲学和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筑茅斋芟绿芜:开篇引入,点明场景。
  2. 莳花垒石足清娱:描绘了种植花草和堆石的乐趣。
  3. 当窗杨柳为屏障:窗外的杨柳给人一种安全感。
  4. 绕屋溪山即画图:环境美好如画,体现了自然的和谐。
  5. 旧设药阑添鸭脚:旧的药栏旁增添新的植物,展示生活的变化。
  6. 新栽湘竹隐虾须:新竹的生长带来生机与隐秘。
  7. 幽闲地僻无余事:强调生活的宁静与闲暇。
  8. 一卷南华对茗炉:文化与生活的结合,充满哲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作画图,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 对仗:如“莳花垒石”、“药阑添鸭脚”,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体现了道教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斋:象征隐逸的生活。
  • 杨柳:春天、生命的象征。
  • 药阑湘竹: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文化的积淀。
  • 南华经:道教文化的代表,体现内心的追求与修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小筑”指什么?

    • A. 大房子
    • B. 小房子
    • C. 庭院
    • D. 书房
  2. 诗人提到的“南华”指的是?

    • A. 一种植物
    • B. 道教经典
    • C. 风景名胜
    • D. 一种饮品
  3. 诗中“莳花垒石”表现了什么?

    • A. 诗人的无聊
    • B. 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C. 诗人的烦恼
    • D. 诗人的旅行经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汪荣棠的《龙亢幕斋初成》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水田园的美景,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但汪荣棠更强调个人的闲适与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更多地融入了对自然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诗歌》

以上内容为《龙亢幕斋初成》的详细解析与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