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张丽华墓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台上柏萧萧,空堂闭寂寥。
芳魂三尺土,往事几回潮。
堕翠寻难见,埋红恨未销。
犹胜江令在,白首入隋朝。
白话文翻译:
在墓台上,苍翠的柏树声声萧萧,空荡的堂屋显得格外寂寥。
美丽的灵魂已埋在三尺的土中,往事如潮水般一再涌来。
失落的翠色难以寻觅,埋葬的红颜怨恨仍未消散。
她的美丽犹如江令(江妃)依旧存在,纵然白发苍苍已入隋朝。
注释:
- 台上: 指的是墓台。
- 柏萧萧: 柏树的声音,象征肃穆和哀伤。
- 芳魂: 美丽的灵魂。
- 三尺土: 指的是墓地,传统上认为人的尸体埋葬在三尺的土中。
- 往事几回潮: 往事如潮水般反复涌现。
- 堕翠: 指美丽的事物已失去。
- 埋红: 埋葬了美好的岁月与情感。
- 犹胜江令: 江妃的美丽在历史中依然流传。
- 白首入隋朝: 意指时光流逝,已进入另一个历史阶段。
典故解析:
- 江令: 指的是汉代的江妃,象征着绝代佳人,代表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季真,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他的诗词多描写历史人物和景物,情感真挚,辞藻华丽,擅长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张丽华墓》是刘克庄为纪念历史上的张丽华而作。张丽华是唐代著名的美人,她的悲剧命运与他所处的社会背景相结合,使得这首诗充满了对美与悲的思考。
诗歌鉴赏:
《张丽华墓》是一首充满哀思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张丽华墓前景象的描写,传达了对美好往事的无限怀念以及对逝去青春的惋惜。首联“台上柏萧萧,空堂闭寂寥”以生动的声音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画面,柏树的萧声与空荡的堂屋形成鲜明反差,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接着,诗人以“芳魂三尺土”承接前文,直承张丽华的灵魂已化为大地的一部分,表达了对她的深切怀念。
后两联则通过对往事的回溯,展现了张丽华美丽的形象与内心的遗憾。“堕翠寻难见,埋红恨未销”写出了美丽事物的消逝与人心的悲痛。最后一句以“犹胜江令在,白首入隋朝”结束,意在表明尽管时光流逝,张丽华的美丽仍在,而诗人则感叹人事如梦,生命短暂,历史的流逝让人倍感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台上柏萧萧: 描绘了墓前的柏树,声声萧瑟,营造出哀伤的氛围。
- 空堂闭寂寥: 形容空荡的堂屋,显得更加寂寥无声。
- 芳魂三尺土: 直接指出张丽华已埋土中,象征着她的灵魂化为尘土。
- 往事几回潮: 反映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如潮水般一再涌现。
- 堕翠寻难见: 美丽的事物已失去,难以再见。
- 埋红恨未销: 埋葬的情感依然没有消散,充满遗憾。
- 犹胜江令在: 赞美张丽华的美丽依然如江妃般动人。
- 白首入隋朝: 透露出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 “芳魂三尺土”用土喻灵魂,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 对仗: “堕翠寻难见,埋红恨未销”对仗工整,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张丽华墓前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往事的怀念、对逝去青春的惋惜,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柏树: 象征孤寂与哀伤。
- 芳魂: 代表逝去的美好与青春。
- 土: 代表死亡与归宿。
- 潮水: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反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芳魂”指的是谁? A. 张丽华
B. 江令
C. 刘克庄
D. 隋朝 -
“堕翠寻难见”中的“翠”指的是什么? A. 绿树
B. 美丽
C. 珍宝
D. 诗句 -
诗的最后一句表明了什么? A. 对美的赞美
B. 对时间的感叹
C. 对历史的怀念
D. 对爱情的追求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同样表达对逝去的怀念与对时光的感慨,但多了亲情的深重。
- 白居易的《长恨歌》: 则更着重于爱情的悲剧与历史的流转。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
- 《刘克庄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