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厚后弟强甫韵》

时间: 2025-01-19 17:43:21

了无杰句似平庵,谩有高年企渭南。

铁汉堂堂才望八,铜人嘿嘿久缄三。

曾传鸿宝枕中诀,厌听狙丘稷下谈。

画史貌予殊不似,清臞安得耳如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了无杰句似平庵,谩有高年企渭南。
铁汉堂堂才望八,铜人嘿嘿久缄三。
曾传鸿宝枕中诀,厌听狙丘稷下谈。
画史貌予殊不似,清臞安得耳如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似乎没有什么杰出的句子,倒是有一些年长者在渭南神游。
那些铁骨铮铮的人才,往往会有八分的才华和志向,而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却往往像铜人一样沉默。
曾经听说有一种鸿宝的秘诀藏在枕头中,实在是厌倦了那狙丘(指狙公)在稷下所说的空话。
画家所描绘的我与实际的我大相径庭,清瘦的我又怎能让耳朵像聂耳那样灵敏。

注释:

  1. 杰句:杰出、优秀的诗句。
  2. 平庵:指的是一种平淡无奇的境地或状态。
  3. 铁汉:形容刚直坚毅的男子。
  4. 铜人:比喻沉默寡言的人。
  5. 鸿宝:指一部珍贵的书籍或知识,传说中常有秘传的宝物。
  6. 狙丘:狙公,指孔子的学生,传说中在稷下讲学的人。
  7. 耳如聃:聃,指聂耳,耳朵灵敏的比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梦奎,号石庵,晚号长风,南宋诗人,擅长词和诗,风格豪放,文采斐然。他的诗中常流露出对时局的关注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诗人借用诗歌表达对时事的无奈与对于人才的渴望。诗中融入了对于自我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环境的批判。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自省,展现了他对当下社会与自身处境的深刻思考。首句以“了无杰句似平庵”开篇,便暗示了诗人的自省与谦卑,认为自己的诗句并不出众,隐含着对创作的迷茫和对古代文学的向往。接着,他又提到“铁汉堂堂才望八”,这不仅是对才华的赞美,也暗含着对那些有志之士的期待与希望。而“铜人嘿嘿久缄三”则强调了那些不愿出声的人的无奈,反映出诗人在面对沉默的“铜人”时的无力感。

“曾传鸿宝枕中诀”提到的鸿宝,象征着珍贵的智慧与知识,却又是被遗忘的秘密,暗示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与无奈。而“厌听狙丘稷下谈”则是对那些空话的厌倦,透出一股对实际经验的追求与对浮华言辞的不屑。最后,“画史貌予殊不似,清臞安得耳如聃”,画家的描绘与现实的差距,反映了诗人对自我形象的质疑与对灵敏反应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简练而富有哲理,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分裂与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了无杰句似平庵:表示自己的诗句并不出众,像平庵一样平淡无奇。
  2. 谩有高年企渭南:虽有年长者在渭南,但也只是一种空谈。
  3. 铁汉堂堂才望八:描述那些有才华的人,往往有八分的志向和才华。
  4. 铜人嘿嘿久缄三:形容那些沉默的人,像铜人一样沉默不语。
  5. 曾传鸿宝枕中诀:提到珍贵知识的传说,暗指对智慧的渴望。
  6. 厌听狙丘稷下谈:对那些空话的厌倦,反映出对实际经验的追求。
  7. 画史貌予殊不似:画家的描绘和自身形象的差距,反映出自我形象的质疑。
  8. 清臞安得耳如聃:以聂耳的灵敏作为理想,表达对自我能力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铁汉”与“铜人”的对比,突出社会对人才的期盼与现实的沉默。
  • 比喻:将杰出的人才比作“铁汉”,沉默的人比作“铜人”,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 反问:最后一句隐含反问,表达了自我怀疑与对理想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当下社会的无奈、对人才渴望的呼唤以及对自我内心的反思,揭示出诗人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追求。

意象分析:

  • 铁汉:象征才华与坚毅的人。
  • 铜人:象征沉默与无力的人。
  • 鸿宝:象征珍贵的知识与智慧。
  • 狙丘:象征空谈者,批判无用的言辞。
  • :象征理想中聪慧的形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铁汉”指的是: A. 有才华的人
    B. 沉默的人
    C. 年长者
    D. 诗人自己

  2. “铜人嘿嘿久缄三”意指: A. 人们都很活泼
    B. 有人沉默不语
    C. 有人高谈阔论
    D. 写诗的人很多

  3. 诗人对“狙丘”的态度是: A. 敬仰
    B. 厌倦
    C. 喜欢
    D.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杜甫《春望》: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人才的渴望。

诗词对比:

  • 杜甫与刘克庄的诗在对社会的关注上有共通之处,但杜甫的诗更多是对国家的忧虑,而刘克庄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反思与自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