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一首》

时间: 2025-01-19 17:25:31

大帝昭回奖丛藁,太师行草跋兰亭。

箧藏有物为呵护,巾袭令儿掌钥扃。

目眚端由书作崇,心痴常怕画通灵。

不如鹑结村夫子,惟宝蒙求与孝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帝昭回奖丛藁,
太师行草跋兰亭。
箧藏有物为呵护,
巾袭令儿掌钥扃。
目眚端由书作崇,
心痴常怕画通灵。
不如鹑结村夫子,
惟宝蒙求与孝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书法与绘画艺术的深刻思考和个人感受。诗中提到大帝对书法的赞赏以及太师在兰亭的书法技艺。诗人暗示在自己的书画收藏中,有些珍贵之物需要呵护,同时也表达了对书法的崇拜和对绘画神秘力量的恐惧。最后,诗人认为不如追随乡村教师的教诲,追求真理与孝道的宝贵价值。

注释:

字词注释:

  • 大帝昭回:指古代帝王对书法的重视与赞赏。
  • 丛藁:古书籍的集结,也指书法作品的集合。
  • 太师:古代高级官职,此处指有名的书法家。
  • 兰亭:指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象征高雅的书法艺术。
  • 箧藏:箱子存放,指书画作品的收藏。
  • 巾袭:用巾帕包裹,表示保护。
  • 目眚:目光短浅,形容看不清楚事物的本质。
  • 心痴:形容心中沉迷。
  • 画通灵:指绘画作品似乎具有灵性,令人敬畏。

典故解析:

  • 兰亭集序:王羲之所作,描述了兰亭聚会的情景,象征着诗人对书法艺术的向往与追求。
  • 孝经:儒家经典,强调孝道的重要性,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廷杰,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风格清新脱俗,尤其在书法上有较高造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书法艺术繁荣的时期,社会对文人雅士的崇拜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得诗人在此背景下创作了《书画一首》,表达了对书法与绘画的思考与敬仰。

诗歌鉴赏:

《书画一首》展现了刘克庄对书法与绘画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的开头提到“大帝昭回”,暗示着历史上对于书法的重视,接着以“太师行草跋兰亭”引入王羲之,凸显书法的崇高地位。诗人通过“箧藏有物为呵护”表达了对书法作品的珍视,暗示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记忆。

然而,诗人在“目眚端由书作崇,心痴常怕画通灵”中流露出对书画艺术的复杂情感,既有崇拜也有敬畏,表现出对艺术作品灵性的一种思考。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得诗作更加深邃,透露出诗人对艺术的迷惘和对自我心灵的追问。

最后一句“不如鹑结村夫子,惟宝蒙求与孝经”,总结了全诗的思想。诗人认为,与其追求难以捉摸的艺术境界,不如遵循传统,追求真理和孝道,这一转折点让整首诗充满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帝昭回奖丛藁:古代帝王对书法的赞赏,表明书法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2. 太师行草跋兰亭:提及王羲之的书法,象征着高超的书法技艺。
  3. 箧藏有物为呵护:表达诗人对书画作品的珍视与呵护。
  4. 巾袭令儿掌钥扃:暗示家庭的传承与教育。
  5. 目眚端由书作崇:说明对书法的崇拜导致的盲目。
  6. 心痴常怕画通灵:对绘画的神秘力量的敬畏。
  7. 不如鹑结村夫子:表达出对真实教育的向往。
  8. 惟宝蒙求与孝经:强调传统文化的宝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法与绘画比作能通灵的存在,强调其神秘感。
  • 对仗:如“目眚”与“心痴”,形成对比,展示内心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崇拜与敬畏,同时反思了艺术与传统道德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孝道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法:象征文化传承与个人修养。
  • 绘画:代表艺术的灵性与神秘。
  • 兰亭:象征高雅与文人雅集。
  • 孝经:代表传统道德与家族伦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书画一首》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刘克庄
    C. 王维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兰亭”指的是谁的作品? A. 李白
    B. 王羲之
    C. 杜甫
    D. 白居易

  3.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A. 追求艺术
    B. 重视传统文化
    C. 崇拜权贵
    D. 学习书法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前赤壁赋》
  • 王羲之《兰亭集序》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相比,刘克庄的《书画一首》更加强调个人对书法与绘画的内心感受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王羲之的作品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刘克庄则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反思自我与文化的关系,展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书法艺术史》
  • 《中国古代文人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