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时间: 2025-01-04 08:44: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作者: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晚年我在田间耕作,虽然生活贫困却毫不怨恨,只是与邻居聚在一起,喝酒吃鸡。
我与晋朝、宋朝之间的事毫不关心,心中自有更高的理想和境界。
千年之后,我的诗歌仍会被人传诵,不会有一句不是真实的。
如果王谢的家族在世,也比不过柴桑路旁的尘土。
注释:
字词注释:
- 躬耕:自己亲自耕作。
- 斗酒:比喻聚会时饮酒,"斗"这里指酒量。
- 羲皇:指古代的黄帝,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理想。
- 王谢诸郎:指王家和谢家年轻的才子,代表显赫的门第。
- 柴桑:地名,指的是与自然田园生活相关的地方。
典故解析:
- 羲皇: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黄帝被视为人类的祖先,象征着高尚的理想和价值观。
- 王谢:王家与谢家是南朝时期的两个显赫家族,代表了当时的繁华与显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和抗金将领。他的词风豪放,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以及个人的抱负。辛弃疾的创作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许多作品反映了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他在经历了战乱与风云变幻后,选择归隐田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生活,体现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与精神追求的坚定。
诗歌鉴赏: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晚年,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与对社会的深刻理解。词的开头就点明了“晚岁躬耕不怨贫”,表达了作者尽管生活贫困,却依然乐观、淡然的态度。用“鸡斗酒”描绘出与邻里共聚的惬意,反映了他对平凡生活的珍视,体现了与世无争的洒脱。
接着,诗人表明自己对历史的淡泊态度,他“不关心晋宋之间事”,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超脱,更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他的理想不再局限于世俗的名利,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最后两句则较为感慨,辛弃疾提到“千载后,百遍存”,说明他对自己作品流传的自信。而“未抵柴桑陌上尘”则是对王谢门第的讽刺,虽然王谢家族显赫,但在他看来,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真实和纯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生活,也胜过浮华的名利。
整首词通过对比与反讽,展现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真正价值的追求,表达了他超然物外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岁躬耕不怨贫:晚年自己在田间耕作,不因为生活贫穷而怨恨。
- 只鸡斗酒聚比邻:只与邻居聚会,喝酒吃鸡,享受简单的生活。
- 都无晋宋之间事:对晋宋的历史事件没有兴趣。
- 自是羲皇以上人:自认为有更高的理想和境界,超越平凡。
- 千载后,百遍存:相信自己的作品将千年传颂。
- 更无一字不清真:每个字句都是真实的,表达了真实的情感。
- 若教王谢诸郎在:假如王谢的才子仍在世。
- 未抵柴桑陌上尘:也比不上柴桑路边的尘土,强调田园生活的真实与纯粹。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贫困生活与王谢门第的对比,强调内心的真实与价值。
- 反讽:王谢的显赫与柴桑的尘土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真实生活的可贵。
- 比喻:将诗歌的流传比作尘土,强调时间的流逝与价值的持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坚持,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社会现实的超然态度,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理想与真实的自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鸡:象征着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 酒: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 耕作:象征着勤劳与朴素的生活态度。
- 尘:蕴含着生活的平凡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态度?
A. 贫困生活
B. 名利
C. 田园生活
D. 历史事件 -
“千载后,百遍存”中的“存”指的是什么?
A. 生活
B. 诗歌
C. 人生
D. 朋友 -
诗中提到的王谢诸郎象征什么?
A. 富贵
B. 贫穷
C. 学问
D. 忍耐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苏轼的作品都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但风格上辛弃疾更为豪放,苏轼则多了一份细腻与柔情。
- 辛弃疾在《鹧鸪天》中表达了对物质的超脱,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则表现了对人生的哲思和对自然的热爱,二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却都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唐宋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