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遍》

时间: 2025-01-14 09:24:54

今昌父之弟成父,於所居凿池筑亭,榜以旧名。

昌父为成父作诗,属余赋词,余为赋哨遍。

庄周论於蚁弃知,於鱼得计,於羊弃意,其义美矣。

然上文论虱吒於豕而得焚,羊肉为蚁所慕而致残,下文将并结二义,乃独置豕虱不言而遽论鱼,其义无所从起。

又间於羊蚁两句之间,使羊蚁之义离不相属,何耶!

其必有深意存焉,顾后人未之晓耳。

或言蚁得水而死,羊得水而病,于得水而活,此最穿凿,不成义趣。

余尝反复寻绎,终未能得。

意世必有能读此书而了其义者。

他日倘见之而问焉,姑先识余疑於此词云尔

池上主人,人适忘鱼,鱼适还忘水。

洋洋乎,翠藻青萍里。

想鱼兮、无便於此。

尝试思,庄周正谈两事。

一明豕虱一羊蚁。

说蚁慕於_,於蚁弃知,又说於羊弃意。

甚虱焚於豕独忘之。

却骤说於鱼为得计。

千古遗文,我不知言,以我非子。

子固非鱼,噫。

鱼之为计子焉知。

河水深且广,风涛万顷堪依。

有纲罟如云,鹈鹕成阵,过而留泣计应非。

其外海茫茫,下有龙伯,饥时一啖千里。

更任公五十_为饵。

使海上人人厌腥味。

似鹍鹏、变化能几。

东游入海,此计直以命为嬉。

古来谬算狂图,五鼎烹死,指为平地。

嗟鱼欲事远游时。

请三思而行可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哨遍》 辛弃疾 〔宋代〕

今昌父之弟成父,於所居凿池筑亭,榜以旧名。昌父为成父作诗,属余赋词,余为赋哨遍。庄周论於蚁弃知,於鱼得计,於羊弃意,其义美矣。然上文论虱吒於豕而得焚,羊肉为蚁所慕而致残,下文将并结二义,乃独置豕虱不言而遽论鱼,其义无所从起。又间於羊蚁两句之间,使羊蚁之义离不相属,何耶!其必有深意存焉,顾后人未之晓耳。或言蚁得水而死,羊得水而病,于得水而活,此最穿凿,不成义趣。余尝反复寻绎,终未能得。意世必有能读此书而了其义者。他日倘见之而问焉,姑先识余疑於此词云尔池上主人,人适忘鱼,鱼适还忘水。洋洋乎,翠藻青萍里。想鱼兮无便於此。尝试思,庄周正谈两事。一明豕虱一羊蚁。说蚁慕於,於蚁弃知,又说於羊弃意。甚虱焚於豕独忘之。却骤说於鱼为得计。千古遗文,我不知言,以我非子。子固非鱼,噫。鱼之为计子焉知。河水深且广,风涛万顷堪依。有纲罟如云,鹈鹕成阵,过而留泣计应非。其外海茫茫,下有龙伯,饥时一啖千里。更任公五十为饵。使海上人人厌腥味。似鹍鹏变化能几。东游入海,此计直以命为嬉。古来谬算狂图,五鼎烹死,指为平地。嗟鱼欲事远游时。请三思而行可矣。

白话文翻译:

今昌父的弟弟成父,在他所居之地挖池筑亭,并用旧名来标榜。昌父为成父作诗,托我赋词,我为此赋了《哨遍》。庄周讨论蚁虫的贪婪、鱼的计谋、羊的忘却,其意义美妙。但上文谈论虱子在猪身上得以焚烧,羊肉被蚁虫所慕而受损;下文将二义结合,却独独不提猪和虱子,急于讨论鱼,这个意义从何而来呢?又在羊蚁两句之间,羊和蚁的意义又显得不相关联,何以如此!其必有深意,只是后人未能领会。有人说蚁得水而死,羊得水而病,得水而活,这种说法过于牵强,毫无义趣。我曾反复寻求,终究未能得其解。世上必定有人能读懂这本书并理解其中的义理。如果以后再见到问起,姑且记下我在此词中的疑惑。池上主人忘却了鱼,鱼却忘却了水。青翠的水藻在青萍之中,想鱼无便于此。我尝试思考,庄周正谈论两件事,一是猪和虱,二是羊和蚁。说蚁对鱼的贪恋,又谈羊的意志。而虱子在猪的身上,独自忘却。却又急于谈论鱼的计谋。古往今来的遗文,我不知其意,因我非子。你又怎知鱼的计谋。河水既深且广,风浪翻腾,十分可依。有渔网如云,鹈鹕成阵,经过时却留下泪水,计谋未必成功。更外面的海茫茫,下有龙伯,饥时一口千里。更任公五十为饵,海上的人都厌倦腥味。似鹍鹏般变化,又能有几多。东游入海,这计谋直以命为玩笑。古来谬算狂图,五鼎烹死,指为平地。唉,鱼若要远行,请三思而行。

注释:

  • 昌父: 指作者的朋友或亲属。
  • 成父: 昌父的弟弟。
  • 虱吒: 虱子在猪身上。
  • 羊肉: 形容羊的肉被蚁虫所慕。
  • 庄周: 指庄子,古代哲学家,探讨哲学与自然的关系。
  • 龙伯: 传说中的海中龙。
  • 鹈鹕: 一种水鸟,常用于捕捉鱼类。

典故解析:

本诗引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他对动物行为的观察,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文中提到了庄子所论述的“鱼”和“羊”,象征着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忽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词人、军事家,以豪放激昂的词风著称。

创作背景:

《哨遍》是辛弃疾在游历某地时为朋友所作的词,表达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庄子思想的引入,探讨了人类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位置与认知。诗人在开篇提到昌父和成父的关系,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随即引入庄子的哲学思考,呈现出一种对生命、自然及其内在联系的深刻反思。

词中通过“水”、“鱼”、“羊”等意象,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尤其是“人适忘鱼,鱼适还忘水”一句,突显了人类的自私与无知,鱼在水中自由游弋,却无法意识到水的重要性。辛弃疾提醒人们,面对大自然的浩瀚与不可知,必须保持谦卑与思考。

全词语言流畅,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生命哲学的沉思。通过对比与反思,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类处境的深切关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昌父之弟成父: 引入人物,设定场景,说明此词的创作背景。
  • 於所居凿池筑亭: 具体描绘成父的居住环境,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 庄周论於蚁弃知: 引入庄子的哲学,强调认识与理解的重要性。
  • 乃独置豕虱不言而遽论鱼: 对比不同动物的命运,提出生存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鱼、羊等意象比喻人类的处境。
  • 对仗: 句子结构对称,增强节奏感。
  • 拟人: 赋予动物以人类的情感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词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对生命的思考与认识的必要性。通过对庄子哲学的引用,表达了对存在的深刻理解与困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自由与无知。
  • : 象征温顺与牺牲。
  • : 象征贪婪与短视。
  • : 象征生命与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辛弃疾的《哨遍》主要讨论的是哪种哲学?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儒教
    • D. 逻辑学
  2. 词中提到的“人适忘鱼,鱼适还忘水”说明了什么?

    • A. 自然的和谐
    • B. 人类的无知
    • C. 生命的短暂
    • D. 动物的智慧
  3. “池上主人”指的是谁?

    • A. 成父
    • B. 昌父
    • C. 辛弃疾
    • D. 庄子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辛弃疾的风格更偏向豪放激昂,而李清照则更具婉约细腻的特点。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庄子哲学研究》
  • 《宋词鉴赏辞典》

相关诗句

今昌父之弟成父,於所居凿池筑亭,榜以旧名。下一句是什么

昌父为成父作诗,属余赋词,余为赋哨遍。上一句是什么

昌父为成父作诗,属余赋词,余为赋哨遍。下一句是什么

庄周论於蚁弃知,於鱼得计,於羊弃意,其义美矣。上一句是什么

庄周论於蚁弃知,於鱼得计,於羊弃意,其义美矣。下一句是什么

然上文论虱吒於豕而得焚,羊肉为蚁所慕而致残,下文将并结二义,乃独置豕虱不言而遽论鱼,其义无所从起。上一句是什么

然上文论虱吒於豕而得焚,羊肉为蚁所慕而致残,下文将并结二义,乃独置豕虱不言而遽论鱼,其义无所从起。下一句是什么

又间於羊蚁两句之间,使羊蚁之义离不相属,何耶!上一句是什么

又间於羊蚁两句之间,使羊蚁之义离不相属,何耶!下一句是什么

其必有深意存焉,顾后人未之晓耳。上一句是什么

其必有深意存焉,顾后人未之晓耳。下一句是什么

或言蚁得水而死,羊得水而病,于得水而活,此最穿凿,不成义趣。上一句是什么

或言蚁得水而死,羊得水而病,于得水而活,此最穿凿,不成义趣。下一句是什么

余尝反复寻绎,终未能得。上一句是什么

余尝反复寻绎,终未能得。下一句是什么

意世必有能读此书而了其义者。上一句是什么

意世必有能读此书而了其义者。下一句是什么

他日倘见之而问焉,姑先识余疑於此词云尔上一句是什么

今昌父之弟成父,下一句是什么

於所居凿池筑亭,上一句是什么

於所居凿池筑亭,下一句是什么

榜以旧名。上一句是什么

榜以旧名。下一句是什么

昌父为成父作诗,上一句是什么

昌父为成父作诗,下一句是什么

属余赋词,上一句是什么

属余赋词,下一句是什么

余为赋哨遍。上一句是什么

余为赋哨遍。下一句是什么

庄周论於蚁弃知,上一句是什么

庄周论於蚁弃知,下一句是什么

於鱼得计,上一句是什么

於鱼得计,下一句是什么

於羊弃意,上一句是什么

於羊弃意,下一句是什么

其义美矣。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