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相少师李公挽诗
李弥逊 〔宋代〕
国步乘阳九,胡尘暗上京。
支倾隆大厦,却敌隐长城。
草木知春泽,狐狸绝夜鸣。
云台瞻衮绣,千古继哀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国家的危难与变迁。国运如同乘着阳光九天,但外敌胡人却暗中逼近京城。我们支撑的高楼大厦仿佛在摇摇欲坠,甚至敌人已悄然逼近长城。草木都感知到春天的滋润,然而夜晚却听不到狐狸的鸣叫。云台上遥望绣袍之人,千古以来哀伤与荣耀交替延续。
注释:
- 国步:国家的步伐,指国运。
- 乘阳九:乘着阳光,形容国运如日中天。
- 胡尘:指外族的侵扰和战乱。
- 支倾隆大厦:形容国家的高楼大厦面临倾覆的危险。
- 隐长城:长城是防御外敌的象征,隐喻敌人已接近。
- 草木知春泽:草木可以感知春天的滋润,暗含自然界的变化。
- 狐狸绝夜鸣:狐狸的鸣叫在夜晚绝迹,象征着凶险和寂静。
- 云台瞻衮绣:云台是高处,衮绣是帝王的服饰,象征对皇权的追忆和期盼。
- 千古继哀荣:千古以来悲伤与荣耀交替不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擅长写作挽诗。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以国家和历史为题材,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为挽诗,旨在悼念已故的李公。诗中不仅表现对李公的怀念,也通过对国家形势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国家命运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开头以“国步乘阳九”引入,描绘出国家本应如日中天的景象,然而紧接着“胡尘暗上京”则揭示了外敌的威胁,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在这里不仅表达了对李公的怀念,也暗示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支倾隆大厦”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国家的动荡危机,似乎一触即发,令人感到不安。而“草木知春泽,狐狸绝夜鸣”则通过自然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危机,寓意深刻,强化了整个诗篇的情感基调。
最后两句“云台瞻衮绣,千古继哀荣”则回归到历史的长河中,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国家命运的感慨。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深邃,既有对个体的追思,也有对国家前途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敏感与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国步乘阳九:描绘国家的命运光辉灿烂。
- 胡尘暗上京:外敌如影随形,威胁京城的安宁。
- 支倾隆大厦:隐喻国家的基础岌岌可危。
- 却敌隐长城:敌人已逼近长城,形势严峻。
- 草木知春泽:自然界感知春天的生机,反衬社会动荡。
- 狐狸绝夜鸣:夜晚的寂静暗示着异样的恐惧。
- 云台瞻衮绣:高处遥望,追忆往昔的荣耀与悲哀。
- 千古继哀荣:历史长河中,悲伤与荣耀交替。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句中,国家的繁荣与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草木感知春泽,赋予自然以人的特性,增强情感。
- 象征:长城象征着国家的防线与安全。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历史的反思,表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故人的怀念。
意象分析:
- 阳光:象征着希望与繁荣。
- 胡尘:外敌的侵扰,代表苦难与威胁。
- 长城:象征国家的防御与抵抗。
- 草木:自然的生命力,与人类的处境形成对比。
- 狐狸:象征危险的来临,夜的寂静预示着不安。
- 云台:高处的视角,象征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 衮绣:帝王的象征,表现对权威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胡尘”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灾害
B. 外敌的侵扰
C. 内部纷争 -
诗中“草木知春泽”说明了什么?
A. 自然界的变化
B. 诗人的心情
C. 对历史的怀念 -
诗中提到的“云台”象征着什么?
A. 国家安全
B. 历史的回忆
C. 未来的希望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登高》 - 杜甫
对比分析:两首诗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历史的感慨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与忧虑。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李弥逊研究》